第三节静姝和天奇
转眼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时的静姝已快二十岁了。出落得亭亭玉立,两只大眼睛顾盼生姿。静姝喜欢穿白色的连衣裙,两条长及腰身的大辫子在身后甩来甩去,细细的小腰一扭一扭,走在路上,赢得了满满的回头率。静姝爱唱歌,因为父亲在师范学校的缘故,静姝从小就经常可以到学校的音乐教室跟着唱歌,还可以弹那架破旧的钢琴。静姝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她心灵手巧,耳濡目染,几年下来,钢琴也弹得像模像样。上了高中,静姝自弹自唱的《白毛女》的选段《北风吹》和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成了学校每年联欢会的压轴节目。姥姥和姥爷看着美丽的多才多艺的宝贝女儿,自然是喜不自禁,想着砸锅卖铁、倾其所有也要把学习成绩不错的女儿送到省城或北京去上大学。
但是,这样的想法成了美梦。不知怎么回事,姥姥已是县长的的二哥成了走资派,被革了职,一家被下放到了五七干校,住进了牛棚。还有人说是搞派性,没有站对队。姥姥一家受牵连也被遣回了原籍,成了农民。姥爷一生经历过起起伏伏,也不在乎这个变故。他生性也喜安静,回了农村,也心安理得、默默地踏踏实实地当起了农民。姥姥本来也是个农民,再加上父亲身体每况愈下,已是半瘫在床上,回到村里,又要照顾父亲,又要照顾家里父女俩,还要下地干活,忙得连什么是烦恼都忘了,姥姥天性里的隐忍和耐力使她很快进入新的角色。心理落差太大的是静姝。本来做着公主梦的静姝,一下子跌到了底层的最低谷。在回到村里的一个月里,静姝几乎不出门,成天们闷在家里。静姝也体谅女儿,不出就不出吧,要不有个什么闪失也不好,想着过一阵子就好了。
一个月后,赵庆公社宣传队的队长登门了,不知他从哪得来的消息,知道了静姝能唱会弹,是个文艺人才,就要吸收静姝到宣传队当演员。什么宣传队?还是个什么公社宣传队,土不拉几的,静姝是看不上的,但又能怎么样呢,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况且公社的宣传队挣着一个全劳力工分,还不用上地干农活,这是农村里多少爱唱爱跳的大姑娘小伙子梦寐以求的好差事。静姝想想目前的处境,在宣传队队长第三次登门时,勉强答应了。
其实,遣回农村还不是静姝命运真正的转折,真正的转折是在宣传队遇到了“小电灯”杨天奇。杨天奇当时并不出名,“小电灯”是他后来到了县文工团打响的名号。杨天奇的父亲是队里放羊的,把羊赶到山沟沟里后,没事可干,就躺在山坡上或站在坡顶上扯开嗓子乱吼,吼的都是当地的民歌,但吼了几十年也没吼出个名堂来。杨天奇不一样,有心。五六岁时,天奇就随着父亲上山放羊,跟着父亲吼,学会了不少民歌。他还经常到村里或邻村跟老头老太太学唱民歌,肚子里装的满满的都是民歌,随便一唱,就是一首。同时,他跟着一个破旧的收音机也学了不少歌。没事就拿个收音机摇头晃脑地跟着唱。他父亲看他这个样子就甩他脖颈子,骂他败家子、没出息,浪费电池呢。他也毫不在意,躲着父亲偷偷地学。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回到村里,也不怎么爱下地,村里村外有个婚丧嫁娶就到人家去唱。喜事就唱喜庆的歌,丧事就唱悲伤的歌,反正他肚子里的歌也多,每次报酬不多,也就一块两块,免费吃顿饭。几年下来,杨天奇居然唱出了小名气,十里八乡的婚丧嫁娶都请他去唱。当时也没有什么麦克风,全靠真嗓子。也别说,杨天奇的嗓子还真是好,高亢嘹亮,什么高音都能唱上去,当时著名歌唱家的歌曲,他都模仿得像极了。像李光曦和胡松华的《祝酒歌》模仿得惟妙惟肖。所以,当公社成立宣传队的时候,他是第一批成员,也是队里的骨干。杨天奇真的还是有些艺术天分,到宣传队没一年,队里的各种乐器就无师自通地都会鼓捣几下。后来队里请来了县文工团的一个指导老师,教他们识会了简谱,还培训他们各种乐器。杨天奇二胡、笛子、手风琴最拿手,他二胡、笛子能独奏,手风琴能伴奏,还能独唱,所以,整个宣传队他一个人就快玩转了。
不过,宣传要整出台像样的节目,还缺一个顶事的女演员。原来宣传队的女演员,能唱的不能拉,能拉的不能唱,即使能唱的嗓子也总是差那么一点。所以,静姝的加入让整个宣传队活了起来。不久,一台像模像样的节目就成型了。这台节目里,有民乐齐奏独奏,有民歌联唱,有男生独唱,有女生独唱,有样板戏选段选场,还有舞蹈。最受欢迎的就是杨天奇和静姝的出场,天奇唱《山丹丹开花红红艳艳》,唱《祝酒歌》,扮李玉和,扮杨子荣,静姝唱《北风吹》,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扮李铁梅,扮小常宝,舞蹈《金珠玛米亚克西》静姝又是领舞。只要这两个人出场,底下的口哨声、鼓掌声响成了一片。
静姝到了宣传队受到重用,原来的郁闷也渐渐舒散,后来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排练和演出当中。但静姝的风头引起了一个人的极大不快。那就是宣传队的女演员,公社书记的女儿田英。田英学过几天扬琴,她也是第一批到宣传队的。因为他爸爸的缘故,指导老师特别照顾她,让她扬琴独奏,民乐齐奏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