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若若来说,这三年的生活就像一场噩梦,而且永远没有醒来的时候。她本是一个性格柔弱的女子,而且生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家庭,根本不可能去反抗什么,于是,顺理成章或者说稀里糊涂的便嫁到了秦家。说起来,秦大义和父亲李康倒是相交莫逆,两人年轻时曾一起打过天下,不过到得后来,秦家的家业越来越大,而李家的却不断萎缩,在她嫁到秦家时的前几年,家里连日常的开支都很难维持,这也是父亲为什么急着嫁她出去的原因,毕竟,女子出嫁,男方光聘礼也要不少,尤其是像秦家这样的大户人家,聘礼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不到十六岁的年纪就出嫁,在当时看来很正常,就算李若若本人对此也并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只不过嫁到秦家以后,她才发现,过于年轻也不算得什么好事。秦家是一个大家族,秦大义有弟兄五人,有三房妻子,原配夫人去世的早,只给他留下了一位独子,剩下的那两房这么多年过去,就生了五个丫头,连一个带把儿的都没有,这也难怪老秦对这个二世祖这么宠溺。
二房三房的两位太太、还有丫鬟下人都因为她年纪小,变着花样的挤兑她,虽说也不敢做出过激的事情来,但往往冷嘲热讽是少不了的,或者在生活上给自己使一些小绊子之类的,一开始她气的直哭,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只是少女的心里却充满了委屈。
对于这些,秦鹏是从来都不闻不问的,他一般下午出门,到了第二天早上才回来,一回到家就呼呼大睡,睡醒了吃饭,然后又出去,这三年来几乎从未变过。或许他也是嫌自己太小,结婚三年都还没有圆房,偶尔听得他和几个狐朋狗友在一起议论,说年龄稍大点的女人才有味道,为着这句话,她几乎哭了一天,哭完了后心里竟莫名的有些放松,这样也好,不过最近丈夫看自己的眼光总有些不同寻常,她估摸着可能自己年龄逐渐大了,他是不是开始把注意打在自己身上,所以最近一直都有些小心翼翼,也说不上是什么心思。习惯了这三年来的独处,突然要让她和一个男人在一起,尽管这个男人是自己名义上的相公,她也有些不适应,或许她内心是抗拒这段婚姻的,只不过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倒是秦大义,每次见到她都不免唠叨一番,嚷嚷着要抱孙子,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整个秦府上下看她的眼光都有些怪异,这也难怪,成婚三年了,自己的肚子一直平平,多数人恐怕都认为自己不能生育或者有病什么的,管它呢,走一步看一步吧。
和别的大户人家的公子相比,秦鹏倒是从未打骂过她,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或者他眼中根本就没有自己,李若若心里叹了口气,身为女子,自己又没有多大的能力,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要生活能够每天这样继续就行了,还能有什么办法?
当然,李若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曾幻想过,倘若自己所嫁的是一位大才子,那该有多好。这个朝代因为数百年来安定祥和,所以文人才子的地位一涨再涨,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每每听起来都是脍炙人口,讲的人眉飞色舞,听的人津津有味,李若若在未出阁以前曾跟着大哥听过一段《潇湘情缘》,至今都念念不忘,她从小就酷爱诗词,自己多少也能作几首,不过上不得台面,那些书中的文人每每都是温润有礼而且才高八斗,出口必成文,而且呼朋唤友,组成诗会,每当有佳作问世,便由那些最出名的花魁唱了出来,更添名气。
再看看自己的这个丈夫,别说作诗,估计斗大的字都不识几个,更别说什么才子了,李若若只能无言的叹口气,将自己的这些想法深埋在心里,当然,作为某个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女子,她并没有感到有多么的不甘,只是偶尔想起来这些,不免有些遗憾罢了,总的来说,还得认命。
她也想方设法的去经营这段婚姻和家庭,用自己所能想得到的一切去努力维系作为长子媳妇的尊严,虽然幼稚和不成熟,倒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管自己和相公的关系如何,但名义上的东西还需要保持,秦鹏对于这些基本不管,或者说几乎不懂,比如和几位堂兄堂弟的关系,和其余四位叔叔的相处等等,他几乎每天除了拿钱,就是睡觉和吃饭,有时候李若若也会装作无意的提点他一下,比如四叔就快过五十大寿了,二婶家的孙女要满月等等,可惜的是秦鹏听过就忘,还得自己到时间去打理一切,如此一来,众人看她的眼光除了怪异之外,还多了一些别的意思,她虽然看不明白,却也知道这并非什么好现象。
好在两年前,几位叔叔伯伯全都离家做生意了,据说是被秦大义赶出去的,家里一下子清净了好多,李若若终于可以松口气。
十几天前,秦鹏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后山那片树林里有一头白狐,很罕见,头脑一热就带着下人,约了一帮朋友出去打猎去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听说马失前蹄摔下了悬崖,等到人被救上来的时候命已经去了一半,差点就活不过来了,李若若当时也是吓得半死,一起生活了三年,虽说夫妻间有名无实,但多少也有些感情,当时看到秦鹏浑身是血的被人抬进来,她差点晕了过去,还好,总算是活过来了,也许正应了那句“好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