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有料到,宁或这首看似极不通顺的“诗”,竟然可以显像。此刻,李汉已完全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并且,其脸上亦流露出兴奋之色。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宁或见此,心中一阵无奈,嘴里亦这般嘟囔着。
原来,宁或此前所书之诗词,竟是其前世流传甚广的《檀公三十六策》,亦称为《三十六计》。这首诗除却“檀公策”三字外,每字都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指桑骂槐、趁火打劫、擒贼擒王、关门捉贼、打草惊蛇、浑水摸鱼、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调虎离山、顺手牵羊、李代桃僵、无中生有、声东击西、树上开花、暗渡陈仓、假痴不癫、欲擒故纵、走为上、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连环计、美人计、借尸还魂、隔岸观火、围魏救赵、假道伐虢(guo)。】
说到底,《檀公三十六策》乃宁或前世历往兵家计谋的总结。当然,这亦是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宁或此前写的那首诗,便是世人为了方便熟计这三十六策,而特意编撰的。
也不知过了多久,待得那些悬浮在空中的墨字消散之后,李汉亦渐渐“清醒”了过来。
“这,这太不可思议了!”
李汉言语间含有多种情绪,震惊、不解、兴奋皆充斥其内。
待得李汉真正缓过神来,他便看向“泰然自若”的宁或,又道:
“太傅何止是略知一二?这三十六策每一策都堪称典范。李汉感激太傅倾受之恩!”
此时,李汉言语尤为激动,而其看向宁或的眼神之中,亦多了一份“崇拜”。
宁或见此,心中又是无奈,因为他的确只“略知一二”。这“三十六计”,深奥精辟,宁或前世亦只是了解过,却从未实践过。不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宁或这般开口回道:
“切记,此三十六策万不能传了出去。若其等任意一策流传出去,恐怕天下将会大乱。”
李汉听闻宁或之言,当即拱手施礼,正色说道:
“学生明白太傅之意,必当谨记。”
李汉如获至宝,此中“利害”亦比宁或更加清楚。待得李汉话语落下,宁或又正色道:
“这三十六策,策策精妙,且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若要领悟透彻,必须得潜心钻研才行。还有…”
宁或说道此处,稍稍顿了一下。李汉听此,又道:
“还有何谓?请太傅明示!”
“其实两兵交战,运用合适的计谋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你把握战机。毕竟战场瞬息万变,敌人不会等你布好阵再与你交战。说到底,灵活运用这三十六策,才是制胜之道。”
待得宁或话语落地,李汉心中一震。随即躬身又行了一礼,说道:
“太傅之言,学生谨记于心。学生必定专心研究,待有朝一日为匡扶帝国尽一份力。”
宁或听得此言,微微点了点头。随即,他又想到伯亲王对李汉的评语--“天赋异禀,聪慧绝顶”。
“或许他真的与前世那位一样,可以开启一个盛世时代。”
宁或心中自言自语,片刻后,又开口说道:
“百善孝为先,明日你在贵胄等我,我带你入后山。”
李汉听闻宁或这般言语先是一愣,随后又有些犹豫。可最终,他还是缓缓点了一下头。
……
据东郡万里之外,黄帝国帝都,东卫北固楼某大堂之内。此刻,一位身着紫色仙鹤袍,头戴双眼花翎冒的老者,正一脸阴沉的听着堂下之人的禀报。
待那堂下之人话语落地,这老者竟然不自禁的在身前桌案上拍了一记。就在这老者手掌离开桌案之时,这张不知用何材质打造的案子,竟然变成了粉末。
“老七平白无故送了性命,你等为何现在才跟我汇报?”
“回禀义父,孩儿亦是几费周折,才探查到这样的情况。孩儿该死,请义父责罚降罪。”
那说话之人身子有些颤抖,但其脸上却没有任何情绪。待其话语落地,那老者叹息一声道:
“现在正是东卫用人之际,老七性情急躁,此般下场我亦有所料。你先起来吧!”
“谢义父”
待那人起身,这老者又道:
“贵胄宁或还需彻查,不可耽误了潘公公的大计。无论此人是何身份,宁可错杀也决不放过。”
“是,孩儿明白。”
“还有,老七无故消失,其中必有隐情。这件事也要查验清楚。”
这老者说到此处顿了顿,又道:
“此次,你与老八一同前去,将这件事务必了结。”
“是,孩儿与八弟连夜便动身。”
这人话语说完,那老者忽然沉默了起来。不久,其叹息一声,又开口说道:
“他们三人闭关未出,此刻亦正是突破文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