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他从乡间走来> 第四十五章 淡黄色的排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五章 淡黄色的排球(4 / 5)

员了,身体也不好。记得1982世界锦标赛时,她就曾晕倒在领奖台上。当我去看望她的时候,她摆着手说:“没关系,没关系。”当时塞林格教练告诉我,她患贫血症,但我并不知道她心脏也不好,只是感到她身体很虚弱,人也很瘦。我曾以为这是她长期承受大运动量训练的结果,却想不到最后竟是心脏病夺去了她的生命。

海曼心地非常善良。美国队的运动员也都说,她平时很爱帮助别人,谁有困难她都肯帮忙。记得1984年我们去保加利亚参加国际邀请赛,回国时,在机场遇到美国队,她们都把箱子打开了,每个人都在拿自己的比赛服和球鞋。我奇怪地问海曼:“你们这是干什么?”她告诉我,她们要去参加泛美运动会,怕行李按时到不了,就自己带着训练用具,下飞机就训练。我见海曼麻利地收拾好衣物,就蹲在地下写信。我问她给谁写信?她告诉我,她们的教练很辛苦,她是在代替塞林格给他的妻子写信呢……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好姑娘,为了生活,为了排球,31岁还未结婚,而且最后竟然病逝在异国他乡的球场上。这怎能不使人感到格外悲痛?但我也听说,1月24日晚,海曼心脏病突然发作前,还在为正在场上比赛的队友大声喊着:“加油!加油!”这里她留给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她紧张而短暂的一生中所不断实践和追求的。无论身体多么不好,处境多么困难,她总是不断地“加油!加油!”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对这位世界明星感到由衷地敬佩?……永别了,海曼!我亲爱的朋友。你的人品,你为世界女子排球运动做出的重要贡献,人们都永远不会忘记;而我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也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忙中!海曼,你安息吧……

郎平:“这是在世界排球名人堂里属于我曾经的对手和朋友,如今已远在天堂的美国运动员海曼的塑像,20多年过去了,她的音容笑貌、她在球场上的英姿,似乎都没有远去。。”(郎平博客)

延伸阅读:

塞林格以特殊的方式怀念海曼

——摘自郎平自传《激情岁月》

海曼向美国记者谈了她真实的心情:“我们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夺得金牌并不是过错,也不是世界末日。我对于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满意的,我对获得银牌也感到无比的骄傲,我们已经表现出风格与风度。从现在起,我要休息。”我没想到,海曼说“我要休息”的这句话仿佛是对她自己命运的预感。

1984年奥运会后,海曼从美国队退役,然后去日本的大荣队打球,大荣队是日本的冠军队。1985年,参加日本的全国联赛,海曼在换场时突然晕倒在凳子上再也没醒,“永远地休息”了,永远地离开了排坛。

海曼的死让塞林格深受刺激,他放不下这份感情,决定去大荣队执教,以前赴后继的方式怀念他的队员,一直干到现在。

对海曼的死,我心里也很难过,虽然在赛场上我们是对手,但体育不是战争,不是敌对双方。在赛场下面,我和海曼是朋友,她为人很不错,训练很刻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海曼扣球时,手臂一甩,汗珠一串串地甩到我们脸上,像雨一样,我们还议论过,海曼怎么那么能出汗?可以想象,她身体内遗传的心脏病,需要她在训练时克服多大的困难?她真的很遗憾,碰到我们这拨人,她没能拿到世界冠军,但她的水平和我们不相上下,她让塞林格也练到家了,她们那时候的条件很艰苦,训练馆很小,场地离墙壁只有一米多,我们访美比赛,住的旅馆在大马路边,汽车来来往往的声音很吵,但美国队没钱接待我们,只能这样。

塞林格快60岁了,还是放不下排球。我回来执教以后,带我们队员去日本和大荣队打过几场比赛,1998年锦标赛后、亚运会前,塞林格也带大荣队来中国和我们的一组、二组打了几场。塞林格比较傲,但是,他对我们女排的这批老队员很有感情,我们经常在一起回忆80年代球坛的情景,他也常常念叨他的那些老队员,格林在干什么,克罗克特在干什么,劳尔在干什么,就像在念叨自己的孩子。应该说,在世界的排球史上,塞林格是个重要的人物,他离开美国队以后,美国队再也没有起来过。但我觉得,塞林格的性格更适宜带男排,他过于斤斤计较,不够大度,美国队在1984年奥运会输给中国队,主要是队员的情绪不稳定,放不开,女队员本来心眼比较小、考虑比较多,教练再缺乏大将风度,队伍的思想情绪容易出现波动。

塞林格在离开美国女排以后,曾经去荷兰带过男排,他过细的特点,对于男队员反而有平衡的好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荷兰男排拿了世界第二名,他作了很大贡献。我对海曼、塞林格等这样一些终身为排球事业而奋斗的运动员、教练,有着发自内心的敬重,虽然,海曼、塞林格都没拿到过世界冠军,但世界冠军终究只有一个,而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冠军”和“金牌”不是惟一的标准,应该有更宽、更高的价值观。一个人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倾注了百分之百的努力,这首先就是一个成功,因为,不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肯拿出全部精力的。就像一个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