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元旦将至,还是春生一个人留守武汉办事处。
春生是在逃避,逃避相亲。
春生也想家,但又不想回去。每次回家母亲都会为他安排相亲,烦死了!春生不胜其烦,只有逃避,躲在外面不回家。可是,有时候想到一个人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在外面,又非常想家。
春生常常是这样,在家时间长了想出来,出差时间长了又开始想家。
春生上午去办事处仓库(地点在洪山区朱祥科长表姐家附近)盘点,统计一下仓库里面还有多少库存,缺少那些规格的产品,以便向厂里要货,同时做到自己心里有数。
下午没事做,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清清冷冷,心里空荡荡的,春生走出办事处,来到大街上。街上到处是人,元旦放假,商场里更是人挤人,春生不喜欢人多太热闹的地方。不如去黄鹤楼转转吧。
哪知道黄鹤楼更是游人如织。底层大厅,一只淡黄色的排球吸引住春生的眼球。那是一只由当时国家女排全体运动员和教练员签名的排球,陈列在透明玻璃柜中供游人参观。
中国体育向来“阴盛阳衰”。86年,中国女排已经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五连冠”的辉煌成就。女排姑娘们那种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精神,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女排精神”。郎平、张蓉芳、孙晋芳等一批闪光的名字,成为当时万众瞩目的“超级女生”。
“女排精神”鼓舞着一代中华儿女。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春生。春生当时在哪儿?81年,中国女排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春生在家乡上初中。
永远记得那个日子,81年11月15日,一个大雪纷飞,但春生并不感到寒冷的夜晚。
家乡粮站有一台对外开放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春生放学后赶到粮站会议室,电视机前早已围满人,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赛最后一场比赛,中国女排和东道主日本队的决赛已经开始,经过顽强拚搏,中国女排最终以3比0击败日本队,从而以11战全胜的战绩夺得第一个世界杯冠军。
在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春生早已和女排姑娘们一样,激动得热泪盈眶……
留在春生记忆深处的,还有解说员宋世雄那雄浑有力、充满激情的解说词。
春生随着拥挤的人们恋恋不舍地走出粮站会议室,外面的雪越下越大,天地间一片苍茫。田野里分不清哪里是道路,哪里是墒沟。春生已经看不到熟悉的回家的路。迷路是不会迷路的,春生只能顺着大致方向,在冬天的麦田里跌跌撞撞抄捷径,一路上不知道跌了多少跟头。过桥最危险,只能趴在没有栏杆的小桥上,向狗猫一样爬……然而当时因为春生的心里充满了快乐,所以并不感到害怕。
哦,这也算是一个乡村少年曾经的狂热。
据说,有抑制不住内心兴奋的高校学子,激情之下,冲动地把课桌砸碎,把被子点燃从楼上扔下……
唱歌、跳舞、喝酒,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狂欢相庆,表达内心喜悦之情。
84年,春生高中毕业那一年夏天,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84年7月28日,洛杉矶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国女排3比0击败美国队,夺得冠军,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运动队奥运冠军。至此,中国女排,分别于81年、82年和84年,历史性地取得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女子排球比赛冠军,使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上首次取得“大满贯”、“三连冠”的历史性突破。
“女排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女排姑娘们是“巾帼英雄”、“抗日英雄”、“民族英雄”、“国家英雄”……怎么形容的都有,怎么夸奖都不为过。
“女排精神”创始人,主教练袁伟民,也因女排的成就而晋升,成为我国体育史上第一位由运动员、教练员出身的体育最高级官员。84年起历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全国体总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
得球星者得天下,这是集体球类项目亘古不变的道理。美国女排有海曼。海曼出众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弹跳力让她的扣球势大力沉。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海曼是美国女排的“代名词”。这位黑人运动员有着1米96的超人身高,弹跳好、击球点高,比赛中拿手的超手扣球常令对手无可奈何,是当时国际排坛公认的“第一重炮手”。这位重炮手不仅进攻出色,还有一手不俗的拦网和防守技巧。中国队有郎平。郎平号称“铁榔头”。在郎平全盛时期,国外舆论对当时的中国女排有这么一段评价:“拥有郎平的中国女排是一支超级强队,如果没有她,中国女排什么也不是。”从这个评价中不难看出郎平在国家队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郎平是袁伟民最得意的一件作品。上世纪70年代末,袁伟民一直为缺少一名强有力的主攻手而发愁。在一次国内比赛中,一位身材出众的北京小姑娘吸引了他的目光,她就是郎平。不久,郎平进入了国家队。当时的郎平虽有1米84的身高,力量和技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