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八亿人看八个样板戏”。在春生的记忆中,除了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和现代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八部“样板戏”拍成的电影外,就是“老三战”——《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
那时候,在农村平日没有任何文娱活动,即便如此,人们仍然愿意从单调的电影中寻找起码的慰藉。年轻人尤其如此。没有一个年轻人不喜爱电影,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其实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一样,充满好奇,充满渴望,充满热情。
露天电影就像固定的节日。
大喇叭下午早早地开始预报晚上放映的电影,然后不停地播放革命歌曲,村子里洋溢着过节一样喜庆的气氛。
孩子们天不黑,就打打闹闹,提前几个小时,扛着板凳来到广场占位子。来晚了人们站在后面看不到,只能和一群孩子跑到银幕的后面看。其实,在银幕的后面看电影,除了下面的字幕是反的,其他也没有多大区别。
有的电影已经重复放过好多遍,有的人甚至已经看过十几遍,但只要一听说哪里放电影,他们仍会乐此不疲,尤其是年轻人,到处追逐着电影放映队。很多人至今还能背出这些电影大段、大段的台词。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时的文化生活,比电影更要单调。
“文革”时期,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贫乏是后来出生的孩子们无法想象的。
==================
“文革”结束后,禁锢了十年的群众文化生活骤然间得到解放,被封存的几百部中外影片陆续重新上映。人们看电影的热情更加高涨,比起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会儿新拍的片子还没出来,只能拣原来的老电影放映,什么《平原游击队》、《白毛女》、《英雄儿女》、《洪湖赤卫队》,还有苏联的《安娜·卡列尼娜》……样板戏也放,观众也不少,不过没有老电影那么多。
在农村,春生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平反后重放的戏曲电影《红楼梦》。《红楼梦》同时在附近几个村之间“跑片”,年轻人在这个村看完后,又赶到那个村去看,像发了疯一样追着看,一夜能看好几回。
资料显示,从1978年开始,大量“文革”后制作或引进的新电影涌现,将中国电影推上了一个巅峰。虽然1979年生产的影片只有50多部,但中国大陆电影的观众人次达到了279亿,平均每天有7000万次的观众看电影,创造了中国电影至今为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纪录,同时也为世界电影史创造了一个奇迹。
“文革”十年的文化压抑过于沉重,因此在“文革”后全民需要一种宣泄和释放,电影成了一个最适合的载体。
==================
露天电影也是滋生爱情的地方。
年轻人常假“看电影”之名,行“幽会偷情”之实,春生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艳遇”。
初中毕业那一年暑假,一次村里放电影,春生一个人夹了个小板凳也去了。
电影已经开始放映,春生一个人悄悄坐在场边上。这时,一个女孩子的身影在春生眼前一晃,春生仔细一看,原来是小学时的女同学。
当初不起眼的女同学,两三年时间没见,如今出落得水灵灵的。女同学显然是有目的而来的,而且分明冲着春生。女孩子没话找话,说着说着,还往春生身上挤。春生又不是“呆山伯”,岂能不明白,不会意?可是春生偏偏揣着明白装糊涂,竟然无动于衷!
面对情窦初开的女同学,不是春生不解“风情”,也不是春生假清高,而是春生对这个小学女同学实在没有什么好感,不愿意和她牵扯和发展下去,才故意装着不“开窍”的。
其次,春生当时思想上很迷惘,无暇顾及其他。春生还不知道自己高中能不能考上。如果考不上,是重读初三,是进厂上班,还是去学手艺呢?何去何从,必须做一个选择。春生正在考虑自己人生的走向,未来的路怎么走,根本没有心思想别的。
再一个,春生当时岁数小,胆子也小。就是有这个“色心”,也没有那个“色胆”。当然,更没有那方面的经验。
==================
家珍和春生也是一个村子里的,也是小学同学,还同过桌。
因为不用心,春生的成绩一直都很差,简直一塌糊涂。
家珍聪慧好学,自然成绩十分优秀。
是出于友情,还是出于同情?不得而知。总之,每当考试春生冥思苦想,不知如何下笔之时,家珍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试卷拉到足够让春生看得清楚的地方。
一个春天的夜晚,春生和家珍偷偷跑到邻县的花庄去看电影。那时候没有电视,农村只有露天电影,这个庄子上每月都要放一场电影,而且固定在十三号。据说放映员是本庄人,每回都有好电影看。
那天放映的是一部刚刚拍摄的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