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威也被弄糊涂了,两人站在那里面面相觑,许久都没有说一句话。
这种奇特的沉默是被杨家威打破的,他深吸一口气,问庞劲东:“副总司令,你看,他们有没有可能是故意做出这副样子,让咱们放松警惕,然后趁咱们不备突然攻山?”
“如果真的像你说的这样,他们至少应该做好战斗准备,可是你看……”庞劲东说着,把MD政府军携带来的火炮指给杨家威看。
那些火炮乱七八糟的停放到一起,不但大架没有放开,就连炮衣都没有摘掉。
弹药则堆放在卡车上,根本就没有搬卸到火炮旁边,换句话说,这些火炮根本就没有做好射击准备。
火炮进入作战状态需要有一个准备时间,具体长度并不是固定的,由火炮的口径、自动化程度和炮兵的熟练程度决定。
无论如何,这个时间都是必需的,而不能省略。
如果MD政府军想要发动突然袭击,那么在他们进行准备的时候,果敢共和军的炮弹就已经落到他们头顶了。
而且火炮仓促状态下进行射击,精确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就算是一个外行也能看出来,这些MD政府军根本就没打算打仗。
杨家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总是保持着一副嬉皮笑脸的模样,此时眉头却破天荒的紧缩了起来。
沉思了半天,他又向庞劲东提出一种可能性:“会不会是他们根本没打算进攻我们,而是打算把我们封锁起来困死在山上?”
庞劲东摇了摇头,把这种可能性也否定了:“就算他们不打算进攻我们,至少也应该防止我们突围,起码的战斗准备还是需要做的!”
杨家威并不放弃,再接再厉的提出了第三种可能:“会不会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呢?这些人摆在明面上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然后派遣其他部队发动偷袭?”然而话音刚落,这个可能性就被他自己给否定了:“应该也不会……”
果敢共和军对长箐山太了解了,而且将整个地区都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杨家威曾经对庞劲东说,长箐山地区就算有地方倒了一棵树,只需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果敢共和军就能知道。
而眼下得到的情报,却是除了眼前的这批部队和先前被歼灭的之外,长箐山再也没有第二支MD政府军。
看着远处有说有笑的MD政府军,庞劲东想来想去,最终找到了答案。
二战期间的东瀛军队战斗精神极其顽强,在武士道精神的蛊惑之下,甚至把战死视为是一种荣耀。
最突出的是番号前十的师团,称得上是精锐中的精锐,谁成想其中偏偏出了奇葩的第四师团,见了敌人绕着道走,能避免打仗就绝对不开枪。
考虑到MD政府军涣散的军纪、国家向心力的缺失、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庞劲东明白了,这是一支厌战的部队。
想到这些,庞劲东淡然一笑,告诉杨家威:“大家都已经很累了,现在开始倒班休息吧!”
同一时间。
德钦巴丹,MD政府军七十七师第二零六团团长,通莱师长眼中的战场小白兔、军人的耻辱,此刻正悠闲的躺在沙滩椅上,眺望着远处的长箐山。
德钦巴丹指挥的这支部队是MD政府军中的一个怪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支部队由许多不同民族的士兵组成,却配备了先进武器和强大火力。
一般来讲,被少数民族武装弄得焦头烂额的MD政府,不会这样信任少数民族士兵。
在MD政府的很多人看来,把他们装备起来等于给自己找麻烦,但是二零六团的诞生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
MD政府和军队一度盛行大民族主义,作为主体民族的缅族排斥其他民族,使得少民难以进入政府和军队。
同时,官方还对少数民族采取强迫同化政策,在全国实行文字统一,禁止少民进行本民族语言教育。
这也是很多本地民族**的原因之一,缅族的大民族主义达到顶峰的时期,正是MD政府国内局势最混乱。
后来的MD政府对当初的这一政策进行了反思,虽然没有根除大民族主义,却还是做出了一定让步,恢复各民族的文化、风俗、宗教、传统信仰,吸收少数民族进入政府和军队并担任要职。
MD全国由此出现了和平喜色,MD政府与各派武装的停火协议,也是在这种情况下签订的。
MD政府为了对少数民族表现出信任与友好,做出了许多姿态,其中就包括组建二零六团,并在装备上予以大力倾斜。
从内心中而言,MD政府本来并不信任二零六团,所幸这个团划归七十七师之后,既不惹是生非,也足够听话,MD政府也就渐渐的放心了。
通莱作为一个缅族,不仅是中央集权体制的拥护者,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民族主义者。
他当然不能够容忍七十七师麾下有这样一支部队,无奈二零六团做为MD政府对外界做出的样板工程,加之该部队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