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玄幻魔法>龙溪河水向北流> 123重振聲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23重振聲譽(2 / 3)

阿大”不能拒客,进门称声“伯父,打扰了!”往日冤恨消除大半。金德江是钱北“知青”们的“兄长”,历来好“和稀泥”;他帮着劝劝徐武,事情会成功一半。

林木森也知道田树勋重建“钱北知青文宣队”是另有所图,退一步想,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人有七情六欲,云云众生,有几人成佛?“文宣队”再累再难,总比挖渠担土强。“东环线主干道”的工程是由公社各个大队“分段承包”的;特别是连通小龙溪工程,还“断”了近百户社员的吃水,所以每日都有“铁定的任务指标”的,社员们都是带“饭包”来作事,蹩足了劲干。以“知青”的体魄,除了徐武,没人能完得了任务。

沉思片刻,林木森说:“树勋,我没参加‘文宣队’,没有资格枉加评论。不过,我认为,辛辛苦苦组建了‘文宣队’,好不容易编排好了节目,社员们又都欢迎,散了多可惜!“

杨慧丽马上接着话说:“正是!木森的话对极了。想想那些天,日日排练到半夜,嗓子都唱哑,身板骨酸痛得躺下都不能动,容易吗?怎能说散就散?”

有人附合:“那几天我回去,连脱衣的劲都没有了。脸都不洗,倒在床上呼噜一下,天亮了。”

有人跟着说:“就是,我有次连鞋都没脱……”

钱红英说:“有次我琢磨动作,把白糖当作了盐,结果……”

汪美珍说:“还有,还有,天天练得一身汗;想着回去就洗衣,可回去又没劲洗。第二天又穿着身臭衣服来了。怕别人闻到,躲在一边;一排练,发规现大家身上都是一样……”

大家想想那些日子自苦与乐,不由大笑了起来

徐武“嘿嘿”一笑,说:“我倒还好!能吃能睡。这样吧,‘文宣队’又不缺我一个。你们继续干,我宁愿去担河泥;每天还多记二分工分。”

田树勋耐心地劝说道:“徐武,这样说就不好了吧?钱北大队说是有十八名‘知青’,可现在街上有四个‘知青’不是因为年纪偏大,不愿上台;就是家里硬不同意。木森在公社,丽雯又结婚走了,汪美珍去了养鸡场,加上德江只有十一个人了,你不参加,阿光他们三人也不参加;剩下七、八人怎样组建成一支队伍呀?”

徐武不高兴了,说:“你的意思是我影响了‘文宣队’的组建?

田树勋忙说:“徐武,不要误会,我是希望你起模范带头作用!”

在田树勋的目视示意下,杨慧丽说:“徐武,钱北‘男知青’本来就少,你是‘台柱子’,怎么能打退堂鼓?”

徐武大声说:“向**保证!我也想起模范作用。可我的困难谁帮我解决?你不要装傻,我只有十来天的粮了,你田树勋会不知道?”

“这,这个问题,我……”田树勋顿时有些气馁了。

林木森也怔住了。

在农村是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相当于现在的乡、村、组),以“队为基础”;各地的分粮标准不一致,大体都是“人、劳兼顾”。

钱北大队的粮食分配是按工分,人头“五五分”。李阿三一家的出勤工分有七千四百二十分,(其中,李阿三是二千六百分,林木森是三千分,李金凤是一千八百二十分);猪羊肥有二千一百三十分,合计为九千五百五十分。今年的“分粮基数”为:每个劳动日分六两,“工分分粮”五百七十三斤。“人头分粮”的基数为一百四十斤,因全是大人,(“人头分粮”,大人为基数的1.2,小孩为基数的0.8至0.2)分粮六百柒拾二斤;合计有一千二百四十五斤。因队里“分米”,加上红薯是十斤鲜薯折一斤粮,将红薯切片、刨丝,晒干。或卖、或去换粮食、或搭在米里煮粥里吃。加上平日舅舅,舅妈吃得少,林木森从没感到会有“缺粮”的事。他到公社后,在食堂里“搭餐”,每天交米一斤,尽管他再三说“食堂吃饭不定量”,舅妈仍认定是每天一斤太少,怕他吃不饱,硬要他多舀些米去。通过钱红英的困窘,林木森能理解“知青”们为什么会“缺钱”;涉及粮食,他可想都没想过。于是,林木森便以自己为例来计算徐武。

徐武今年的工分是二千九百二十分(他平日总拣“加工分”的重活干),分“工分粮”为一百七十五斤,分“人头粮”一百六十八斤。合计三百四十三斤,按“八二米”计,也有二百七十四斤,再有分米的补偿,虽说一天不足一斤,但他去城里几十天,家里不开伙。应该不缺!再一想,“知青”不象社员,分了红薯除了煨了作点心;就送回诚里去。还有糯米;林木森也就是送姨妈五斤十斤,姨妈至少翻倍给粮票。还有,徐武的往来朋友多,自然会出现寅气卯粮;但说只有十几天的粮了,林木森感到言过其实。

金德江见林木森疑惑不解,悄悄告诉他:

“‘文宣队’聚在一起,到吃饭时,徐武就会邀杨慧丽去。杨慧丽是副队长,又想充作大姐,总招呼大家一起去,徐武好面子,‘女知青’好热闹,钱红英这些人又贪小便宜,一去七、八人,有时中饭,晚饭加宵夜。徐武早就从城里往钱北背米了。现在要重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