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玄幻魔法>龙溪河水向北流> 004 上山下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04 上山下乡(2 / 2)

;挑着担不好拿,便用细绳捆在石膏像颈部,另一头挂在自己脖子上。途中,被“红卫兵”发现;立刻以“大不敬”进行批斗。经查,系“三代贫雇农”出身,才未交专政机关。老农诚惶诚恐,还遭到家人唾骂;夜里便用绳套在自己颈部,另一头挂在屋梁上。屋里一夜没人;只有那尊*主席石膏像。) “谁敢反对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导师,伟大的舵手,最最敬爱的**,就把他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千只脚,要他永世不得翻身!”

林木森记得是一九六六年九月八日,*主席第二次接见红卫兵的第九天。

学校里红旗招展,人声鼎沸。接市教育局通知,全市各学校要组织“红卫兵”和学生“经革命风雨”,投入到“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为配合运动,工厂交出了二十多个“四类份子”。

这次“运动”是“抄家”。学校党支部刘支书要被“抄家”各家的子弟带路,让他们“站稳革命立场,与反动家庭划清界线。”临出发,校长把“带路人”撤消了。她说,“不能让幼小的心灵种下仇恨。”

林木森还是见到了父亲,剃着 “阴阳头”,高卷裤腿跪在煤渣上,挂着用根细铁丝吊着的几十斤重的牌子。他惊恐了,感到了恐惧;却不敢哭,周围全是警觉的眼睛……

校长的话灵验了。“运动”几乎变成了仇杀。学校的老师一个个被“批斗”,刘支书也沒逃脫,被打断一条腿。接着工厂也乱了,几乎所有领导都被批斗。于是,“阶级敌人”的范围由“四类份子”扩大到“二十一种人”;“定案的”,“审查的”与“被审查的”先后都被揪在一块,组成了一支“牛鬼精神”的队伍。

说不清,道不明。批斗,审查,林仲仁都能坦然相待,而儿女们成了“黑五类、狗崽子”,他忧心忡忡了。

在“全国山河一边红”时,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文中引用了伟大领袖**“12,21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该欢迎他们去。”“红卫兵”又高呼着“紧跟统帅**,广阔大地炼忠心”;分赴大东北、大西南、大西北和偏远贫困地区与各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只是一片热血,满腔壮志很快被繁重的体力劳动,艰难的生活环境逐渐磨损、消融了。当年这些“叱咤风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革命小将”们糊涂了。政治风云诡异莫测,困惑之中,他们明白了一个最基础的道理,生存比理想更为现实。

“最高指示”掀起了“上山下乡”的**。林木森自然列入这光荣的行列中。唯有这一行列,“黑五类”“红五类”的子女可以享受同等的待遇――一套《**选集》、一幅《**去安源》画像、一顶单人蚊帐票、一丈五尺布票和一床棉絮票。问题是下去之后能否享受一样的相待;至少不受到歧视。父母商量一番,决定想办法把林木森送回浙江湖兴老家去。

浙江湖兴人多地少。控制“知青”的接受。许多不愿去东北,西北与西南的,却寻找“关系”,把子女 “挤”进来。于是,出现称作“投亲靠友”的“返乡知青”。

林木森“投靠”的是舅舅李阿三。

上下五千年,纠葛在文章,无论多少辛酸泪,留于他人讲。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