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人物天赋系统> 第876章 【神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76章 【神医】(4 / 6)

到这里来了。”

“那你找我到底有什么事情?”

“没什么事情,只是想和燕王见上一面而已……”

林南再一次打量着张机,虽然不是很欣喜。但是却见张机处变不惊,那份镇定。实在让他佩服,问道:“你真的是张机?”

“如假包换……”

“可是你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神医不应该是……”

“唉”张机叹了一口气。说道,“此话说来就长了……”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人。张仲景在历史上绝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

他从史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的医术非常钦佩。“余每览越人人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他对医学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当时社会,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黎明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真是“生灵涂炭,横尸遍野”,惨不忍睹。而官府衙门不想办法解救,却在一味地争权夺势,动战争,欺压百姓。这使张仲景从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萌了学医救民的愿望。汉桓帝延熹四年,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基本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

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颇为了解,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

何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信心,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过了他的老师。当时的人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不少贫苦人家有人得病,就请巫婆和妖道降妖捉怪。用符水治病,结果无辜地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落得人财两空。

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每次遇到他们装神弄鬼,误人性命,他就出面干预,理直气壮地和他们争辩,并用医疗实效来驳斥巫术迷信,奉劝人们相信医术……

经过他自己的努力,终究成了一代名医,云游在四处。

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

于是,他免费为人治病,在洛阳、南阳、会稽一带最有声望。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前。洛阳附近经历了第二次中原诸侯大混战之后,洛阳周围的百姓大批迁徙。留下了一个空旷的洛阳旧都。

张仲景见没有人可以医治,便遁入荒山。专门在山上收集各种草药,然后像“神农尝百草”一样,亲自品尝了一下各种草药,结果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

林南在破庙里静静地聆听着张仲景所讲的故事,心中暗想道:“原来浮华的背后,竟然是如此的不堪回……”

“张神医,请原谅刚才我的冒犯。”林南急忙道歉。

张仲景道:“无妨。”

林南道:“不知道张神医深夜见我何事?”

张仲景道:“自然是为了天下苍生……”

“哦?那我倒是要洗耳恭听了。”

张仲景缓缓地说道:“燕王曾经在中原挑起了两次大战,第一次是讨伐董卓时,群雄为了争夺玉玺而都的你死我活……第二次的时候,则是两年前,燕王不断的制造杀戮,可是却不知道如何去收拾杀戮所遗留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