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真把李云天夸赞李璆有“王者风范”的事情传出去后,临瀛大君府顿时门庭若市,宾朋如潮,前来拜访李璆的人络绎不绝。
李稷对此自然是满心欢喜,幸好他去年在世子李珦倒台的时候没有放弃希望,及时把李璆给推了出来,谁能想到李璆现在真的即将成为朝鲜王,那么他可就是从龙的功臣,而且还是首功之臣。
如今李稷在汉城的这场权斗中占据了上风,那么以前那些李稷阵营投靠黄喜一方的官员又厚着脸皮来投靠,反正这些墙头草们趋炎附势,跟红顶白,根本就不知道“羞耻”二字如何写。
李稷对那些墙头草官员是来者不拒,这些人虽然没有什么立场但却是官场中的主流,因此他肯定要把其掌控在手里,以免被黄喜和柳尚民给利用了。
换句话来说,李稷需要扩充实力来压制住黄喜和柳尚民,因此投靠他的官员越多越好。
黄喜和柳尚民无疑对此感到颇为失望,这意味着两人在与李稷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李璆继位后肯定会重用李稷,届时两人的日子就会变得不好过。
不过,黄喜和柳尚民并没有失落太久就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李云天出人意料地以权力太过集中为由撤销了朝鲜国的议政府,在议政府的基础上仿效大明定制设立了朝鲜布政使司、朝鲜按察使司和朝鲜都司三司,以及朝鲜都察院,分掌朝鲜国的军政大权和监察大权,国家大事要由三司长官以及都察院长官商议决定。
其中,负责民政的朝鲜布政使司由李稷担任布政使,负责军政的朝鲜都司由崔闰德担任都指挥使,负责刑讼的按察使由柳尚民担任,负责监察的都御使由黄喜担任。
四人互不统属,直接向朝鲜王负责,由朝鲜王任命但需向大明礼部进行报备。
李云天此举等于是救了黄喜和柳尚民一命,如果议政府依旧存在的话,那么李稷绝对会依靠李璆来打压两人。
可如今现在李云天把议政府给撤了,并把议政府的权力划为了四块分给了李稷、黄喜、柳尚民和崔闰德,四方互不统属,这样一来李稷要想找他们麻烦可就不容易了,也使得李璆尽可能摆脱李稷的控制。
很显然,李云天这样做表面上是加强了朝鲜王的权力,但实际上却因为掌控了朝鲜三司长官和都察院都御使的人事任命权而加强了对朝鲜国的控制,三司长官和都察院都御使虽然由朝鲜王任命但唯有得到大明礼部的首肯才能上任或者任职。
李云天撤销议政府转而仿效大明设立三司和都察院一事在汉城官场掀起了轩然大波,这对朝鲜国的官员们来说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首先持反对态度的自然就是李稷了。
本来,李稷就等着李璆登上朝鲜王的宝座后对黄喜和柳尚民进行打压,把两人赶出议政府换上自己的人,这样一来议政府就是他的天下。
可李云天撤销议政府设立三司和都察院的举动无疑使得他的这个计划化为了泡影,他手中的权力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变小,而且也无法再打压黄喜和柳尚民。
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人反对一件事情就有人支持,得知李云天要设立朝鲜三司的消息后黄喜和柳尚民是又惊又喜,这样一来两人就摆脱了被李稷打压的命运。
黄喜和柳尚民自然也清楚李云天此举是在加强对朝鲜国的掌控,以后朝鲜三司长官和都察院都御使的任命都要经过大明的首肯,朝鲜国更加依赖大明。
不过这在两人看来没什么,朝鲜国本就是大明最为重要同时也是影响最深的藩属国,故而李云天这样做在法理上并无不妥。
再者说了,大明是高高在上的****上国,朝鲜国不过是一个穷得叮当乱响的藩属国,大明对朝鲜国的事务进行关注也是一件好事,至少以后可以从大明获得更多的好处。
值得一提的是,朝鲜国的官场上也有不少亲大明的官员,因此对李云天此举是欢欣鼓舞,倍感振奋。
而朝鲜国百姓私下里也以能成为大明子民感到自豪,自然也不会对李云天的举动感到敌视,要知道他们不仅是朝鲜国的百姓同时也是大明帝国的子民。
在大明帝国的体系中,朝鲜国是与大明最为亲密的藩属国,故而朝鲜国的百姓对大明最有归属感。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在黄喜和柳尚民即将失势的时候提出了撤议政府改立三司和都察院,无疑救两人于水火,他们肯定会大力支持,以此来防止被李稷打压。
实际上,有李云天在汉城坐镇,朝鲜国的那些高官显贵无人敢提出反对的意见,而且他们也没办法开口拒绝。
毕竟,李云天此次来朝鲜国代表了大明皇帝,而且又通过李瑈和李珦的案子积累了非常高的威望,谁敢说出半个“不”字,即便不满也只有放在心里。
以李稷为例,他对设立朝鲜三司和都察院持否定态度,但却不能明着说出来只能暗地里发发牢骚,如果惹恼了李云天的话可是能把他也撤换了。
唯一令李稷感到安慰的是,他得到了负责政务的朝鲜布政使司布政使一职,这个职务在朝鲜三司长官中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