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已经消失的村庄> 第六十三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三章(1 / 3)

余达没有参加对右派的批判会,一口气跑到莱阳城,将村里的情况和展松叔说了。Du00.coM展松叔撑着虚弱的身体,摇摇头:“别管了,从前有老爷子在那镇着,村里还是出了不少的事。但即使是老虎,也有老掉牙的时候,现在老爷子已经老得掉了牙,他们还不疯狂一阵?”

余达说:“这样做事,叫人看不惯,我不服。”

“别不服了,你也出来,到水库跟着我干。两三年水库建成了,咱们再一块回去收拾村里的乱摊子。”

展松叔联系了郝书记,余达进水库指挥部,担任鹤山高埠两公社的副调度员,在展松叔手下直接听差。

这样,余家庄的空间就全部为杆子叔和余贵放开了。展松叔还特意和二爷爷做了长谈,分析了高埠的形势,二爷爷答应,从此再不过问村里的事。

李书记叮嘱余贵和杆子叔,展松的集体主义观念太强,当初做计划事为村里留下了很强壮的劳动力,现在也就只能这样了,一切不变。对你们来说是,是留下了一个好摊子,赌点气,村里的跃进项目建设搞好,就是对党最大回报。杆子叔问:“那展松原来做的‘计划’还要实施吗?”

“当然。我看过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计划,你们要不遗余力的去完成。到那时,以成果证明公社党委的工作,证明大跃进的正确。”

李书记讲了很多,余贵听不太懂,看杆子叔点头,他就跟着点头。回家跟史桂芬原封不动学了,心里得意:“三年,三年的时间,余家庄将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巨变。”

桂芬拉着脸:“现在就变了,变得不可收拾,你看着办吧。”余贵疑惑。

桂芬说道:“你不是开大会小会,批斗人家王老师和杨老师吗,这回倒好,人家不干了,宁愿到生产队干活去。学校里缺了人,你老婆自己一个人就办起学校啦?现在刚刚有点起色,你就添乱。”

“什么,反了他们了!”震惊之余,余贵更多的愤怒:“两个右派分子,还有造反的本事啦?我倒要看看他们,怎样就是不知土地爷爷的鸡鸡是石头做的。”

说着,余贵就要起身,被桂芬一把按住:“你还嫌不乱呀?人家王老师八成要走人了,上午县里来人了,还有青岛那边的,你能留得住?剩一个杨老师,你还要去折腾走?”

的确,我大舅王景春仅仅在村里住了半年。临走时是青岛那边派来的吉普车接走的,县政府有人陪着,乡亲们自发送到村口,并且送了不少的什物。后来大舅回忆,在余家庄住了半年,虽然为大家瞧过一些小病小灾,但,得到了乡亲们内心真情的尊重,纯朴而且浓厚,是一生行医生涯最大的收获。

大舅一走,余贵拿杨文昌一个人更没了辙,杨死活不做老师,宁愿下生产队。杨说哪有右派教育贫下中农后代的道理,这不把人带坏了?说出去不好听。杆子叔火冒三丈:“那就让他跟四类分子一起,攒大粪去。”

最后看看余达已走,余家庄生产队里连一个做会计的人也找不出来,只得妥协,让杨文昌进党支部的办公室,做了村里的会计工作。杨在村里做了三年,待遇比做老师差一些,不能挨家派饭吃了,自己起灶生火,但生活还是很不错的,有工资(生活费),还有工分参加村里的分配,比村里的社员好得多。后来调出去,再后来杨文昌的出现,便是一九七八年以后的事情了,杨成了知名作家,带领省作协的一帮人们到余家庄考察采风,让人参观他当年住过的“牛棚”,哪里有什么牛棚,只好找乡亲们的猪圈代替,拍照了一些照片拿走。当时杨文昌是省内外伤痕文学和牛棚文学的领军人物,以致后来全省的文学领域,文化领域,回忆录领域,都以坐过牛棚为荣,似乎没有坐过牛棚的老干部,就失去了时代的烙印,没有说话的资格了。

杨的作品《牛棚》被改编成了评书,后又被改编成电视剧,展松叔退休后听过也看过。之后大骂杨文昌:“什么牛棚驴棚的!农村当真有那么多的牛棚给他们住?那不早成了小康了?哦,当年哪村不把他们当成了宝贝供着?跟农民一起生活就委屈了他们啦?他们天生就是享福的骨头?真实的不要脸!”展松叔特意找郝书记牢骚,述说杨文昌的不是,郝书记毫无义愤,只淡淡一笑,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你也可以写嘛。”

学校里缺了教师是要瘫痪的,史桂芬把罪过全架到了余贵的脖子上,余贵窝着火。听桂芬的话,也学着展松叔的套路,到后山机务站请当兵的帮忙,碰了钉子,回来一头钻到炕上,不吃不喝,桂芬问:“当年展松叔去后山,有求必应,怎么到你这就不灵了?”

余贵撅撅嘴:“嗨……是那座庙,却不是那个神儿啦。人家从头到尾就没有正眼看咱一眼,你说咋办。”

“那你应该去找杆子叔商量。”桂芬说道。

余贵脖子一拧:“不去。他正要看我的笑话呢,还会帮我?”

躺在抗上,余贵板着手指数落村里头读过书的男女,始终没辙。叹着气道:“孩儿哭,抱给娘。明天,到公社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