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节菜篮子工程
从亚运会回来后,每天天不亮,郑子浩就会像往常一样跑岳麓山。从师范附中出发,跑到湘南大学那的东方红广场上山,再沿着山间小路跑到溁湾镇的后山下来,在跑回学校。这一圈下来差不多有十公里,休息一下,行功走拳后,吃完早餐后上学。现在食堂的大师傅对郑子浩这个双料亚运冠军的食谱是更用心了,照着郑子浩营养餐的做法想尽方法改善口味,现在这营养餐也不是特难吃了。就这么开始一天。
不过路两边的农田里不像往常的冬季,光秃秃的一片,竟然多出了一个个塑料布蒙着的大棚。郑子浩明白,看样子自己临去北京前托李铁交给关中坚的那个档案袋起作用了。
原来关中坚新官上任三把火,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称赞,可那也确实如同某些干部说的,都是“务虚”,并没有解决西区的实际问题,因为广大西区人民群众的口袋并没有实质的改变。但是,要让人民群众的口袋鼓起来,就需要发展生产,需要资金投入,而有个无法克服的困难就是西区财政没钱。
所以郑子浩反复思考,结合了后世的记忆,帮关中坚想出了一条捷径。既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又能让上级领导看到关中坚的功绩,而且还不需要大笔资金投入。这就是种植大棚菜和用防空洞养蘑菇、发豆芽。郑子浩为这计划书起了个名字叫“菜篮子工程”。
这个时代,虽然在进行改革开放,但还是有很多领域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蔬菜生产便是其一,现在主要以大白菜、萝卜、大葱这些产量较高,管理较粗放的品种为主,以计划调拨的方式供应城市居民,黄瓜、西红柿、菜花等技术含量略高的品种面积较小,而且产地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周边。农村群众吃菜依靠自家的菜园子解决。这个阶段农村也好城市也好,冬季的吃菜问题主要是以冬储菜来解决,品种以被俗称为“老三样”的大白菜、萝卜、土豆等耐储存的品种为主。这时候,就连往日里熙熙攘攘的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也冷清了下来,因为人们买一次“老三样”可以吃好长一段时间,日复一日的“老三样”让人颇有烦言,可也无可奈何,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自然会被上级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任何一个做领导的都需要三种手下:背黑祸的,会伺候的,还有就是办实事的。
能够解决冬季因气温低而蔬菜不能生长的玻璃温室大棚早已经出现,只不过绝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用途一般是用来搞科研、育种。郑子浩为关中坚出的主意就是用塑料膜代替玻璃,自然降低了成本,有了将温室大棚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而防空洞,在现在的潭洲则多得很。
那天晚上,关中坚在宿舍里看着郑子浩托李铁转交给他的计划书,当即拍案叫奇,他兴奋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不停踱圈,恨不得天马上就亮,他好去和郝海讨论工作。
第二天一早,郝海还没来上班,关中坚比他的秘书来得还早,看到关区长守在书记的办公室门外,把那个提早来打扫卫生的秘书吓了一跳。也让踩着点来上班的郝海大感意外,他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了!不过看关中坚的脸色,虽然有点焦虑却也略帯喜悦,郝海便放下心来,看样子又是关中坚想到了一个什么有关开展工作的好办法。郝海笑着打趣关中坚:“关区长,看来你还没进入当官的状态啊,大人物要‘喜怒不形于色’啊!”
关中坚不以为然地说:“我只想做事,这当官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这时候,郝海的秘书也打了开水过来,看到两位领导有事要谈的架势,便给他们泡好茶,掩上房门便走出去了。
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郝海看着关中坚:“关区长,这么一大早就来找我,有什么好事吗?”
关中坚整理了一下思路,开口说道:“现在快十一月了,到了农闲季节,我们西区大部分地方都是农村。这个时候没什么事做了,一个大冬天的,劳动力都在家里闲置着,也不是办法。我现在想到一条门路,和书记商量一下,看行不行得通?”
听关中坚这么一说,郝海大为惊喜,他连忙问道:“真有个让农民冬天有事做的门道?中坚区长,你赶快说说看。”
看到郝海如此急切的表情,通过这段时间工作上的往来,关中坚知道郝海这人也是个实心想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人,他也不卖关子了,直接说出了郑子浩的主意:“我准备发动老百姓冬天种点菜。”
听得关中坚这么一说,郝海都被搞糊涂了,潭洲虽然地处南方,可冬天也挺冷的,这个季节是不能种东西的,他以为关中坚把潭洲这地方的气候条件错当成了他在广东当兵时的当地的气侯条件,他脸带微笑看说道:“我们潭洲不像广东,冬天种不了菜。”郝海想着替关中坚留面子,没有直斥其非。
关中坚笑了,这郝海真是个厚道长者,虽然认为他这大冬天种菜的主意是胡说八道,可这说辞却委婉的很,他也不多作解释,继续说道:“我的意思是种大棚菜,什么辣椒、豆角、茄子、番茄之类的。就这样,四边各打好土坯墙,大约两三尺高,再把楠竹劈成大篾条搭成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