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节跟随药王的脚步(一)
清晨,当郑子浩在村外的一块平地里迎着朝阳,踏着露珠行功走拳完毕,走回村委会准备拿上行李上路的时候,青草叫住了他,让他吃了早饭再走。郑子浩也没推辞,走进了食堂,那个驻村干部早已坐在了桌边等着郑子浩。桌上菜很简单,一个凉拌香椿是青草在村委会前的那棵大椿树上现掐的,一个香葱拌豆腐,一个酸菜汤,在他们两人吃饭的时候,青草在院子里忙着把树枝剁成一截截当柴禾用,她那一岁多大的女儿躺在一个用大竹篮制作而成的摇篮里,乐呵呵的傻笑着一个人玩,有时,摇篮里的小娃娃嗷嗷哭的时候,青草也不回避郑浩子他们,只是转身背对着人就解开衣服,露出白鼓鼓的****,把一个****放进小孩的嘴里,那犹如一味止哭的灵丹妙药即刻生效,孩子也不哭了。一次,孩子也许想活动下身板,爬到摇篮的边缘,差点把摇篮弄翻,郑子浩大喊起来,青草急忙放下手中的活,把孩子抱起来放好,又继续剁柴禾。看着青草忙碌的背影,郑子浩心生感慨,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在这偏僻而贫穷的山村里,一对孤儿寡母今后将会有着怎样的酸楚与挣扎,可以想象她们母女俩在这贫穷的小山村生活的艰辛。
青草依旧在院子里剁柴禾,望着她的背影,一种莫名的感觉油然而生,是同情,怜惜,悲哀?感觉伟大?不知道。这个女人能帮就帮一把吧!郑子浩让驻村干部把这个小山村的地址写了下来收好,又走回屋在登山包里拿出五百元钱,郑子浩不敢给的太多,怕出问题,写了张纸条,趁着青草收拾饭桌的时候,他抱着小孩逗着玩,一边逗一边走进了青草的房间,把东西塞进了青草的被褥中。郑子浩若无其事逗着小孩玩了一会,看着天色不早了,郑子浩就告别而去。
在村口,郑子浩遇上了李婶一家老少四口人,因为张桂花是难产而死,这个小山村认为这种死法是极凶的,不能在家久呆,不能正式发丧,所以只有至亲家人来送她这最后一程。他(她)们跟在一口四个人抬着的薄棺后面慢慢地走着,所有人的表情是如此的沉重和悲哀,虽然是春日艳阳,郑子浩却感觉一种沉重的氛围弥散在四周。张桂花的公公在默默的吸着烟,而她老公呆滞的目光飘忽着看向前方。女人的眼泪显得特别多,她婆婆李婶此刻不时用呜咽般的抽噎声和嚎啕的哭声来表露她的伤悲。
郑子浩知道,在乡下其实女人才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男人农忙时候回家忙一段时间,其余则在外面打工,女人则在家中照顾老的,操持小的,又忙家务,又干农活,可以说如果女人出事了,真可以说是天塌了。而现在,李婶家的天真地塌了。郑子浩突然发现从棺材的底缝里滴出几滴鲜血,他刚开始没多想,因为人体内的血液在人死亡后八到十个小时才会凝固,但他突然觉得不对,张桂花难产而死是在昨夜的上半夜,距离现在己经不止这么长时间了。
他想起徐静川教他学医的时候说过的在中国中医历史上里程牌似的被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的逸事来:“有一次,孙思邈行医途中,看见一行出殡的队伍迎面走来,四个人抬着一口薄棺材向郊野的荒丘走着,后面跟着哭得泪人似的一个婆婆和一个男子。孙思邈停在路边定睛细看,发现从棺材的底缝里滴出几滴鲜血,便赶快上前挡棺扣问详情。原来棺材里是这个婆婆的儿媳妇,这女子的丈夫哭着说:‘我妻子婚后十年没有生育。这次怀孕一年多了,昨天才觉胎动,却难产死了。’因为难产刚死不久,胎儿仍在孕妇的肚子里。孙思邈听罢寻思:那个产妇可能还有救。于是,他上前一步按住棺材说:‘人还没有死,你们怎么忍心埋了呢?’请求抬棺材的人赶快撬开棺盖,送殡的人以为他是疯子,要赶走他,众人说:‘人早死了,你不要再胡说。’。孙思邈说:‘人要死了,血会凝固的。你们看棺材底下正在滴鲜血,怎么说人死了呢?’众人一看,果然有细细一道血丝向外流,就打开棺材请他看。开棺之后只见产妇面色蜡黄,小腹很高,裤裆正向外渗着鲜血。孙思邈试了病人的鼻息和脉象,伸手摸脉竟发现还有极微弱的跳动,不是他这种医术极高明的,根本就摸不出来。他赶快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选准穴位,取出三根银针,一根刺人中,一根刺中脘,一根刺中极。三针扎了下去,并采用捻针之法,加大力度。过了一下子,死去的产妇居然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复苏过来,同时腹中的胎儿也生出来了,发出一声清脆的啼哭。那个老婆婆与她儿子见孙思邈三根银针针救了两条性命,倒头便拜,四个抬棺的也长跪不起。众人把孙思邈当成了神仙,一齐跪下磕头。从此,孙思邈能医活死人的声名传开了。”
想到这个故事,看到眼前的情况,郑子浩觉得两者何其相似,可要他去挡住这一行送葬的人,开棺救人,郑子浩却没有底气,要知道像孙思邈那种层次的名医在中医这么多年的历史中也是传说中的人物,他自认自已虽然几本中医典籍熟背如流,但实际的行医经验却寥寥无几,前段时间车祸救人时虽证明自己对外伤跌打的诊疗掌握的很是不错,可这内科妇人生产他却从未有过经验。郑子浩犹豫着,这开棺救人可不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