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去千家峒的路上
本来准备在暑假里带郑子浩去瑶家千家峒里好好练一下打法的,却因为让郑栋辉彭向红回城的事这么一打岔,耽搁了下来。www.DU00.COm那个时候,徐静川都有点灰心了,本以为从此以后就要失去郑子浩这个徒弟了,没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徒弟现在又好生生地呆在自已的身边。不过这件事后,徐静川觉得时不我待,他决定要好好磨练一下郑子浩,要抓紧时间把这身功夫传给郑子浩,即算是略嫌抜苗助长也顾不得了!所以,刚一送走郑栋辉一家人,徐静川就丢给郑子浩一个小包,这是准备叫郑子浩带回潭洲的,后来因为不想执手相看离别泪,所以就站在了桃花山上没有去送,本以为这个包就只能留作纪念,没想到马上就泒上了用场。徐静川自己也拿上一个包,锁上院门,出了桃川小学,带着郑子浩踏上了去瑶家千家峒的路。
这千家峒是华夏瑶族心中的桃花源。据传早在秦汉时期,永江境内就有瑶族先民依山险而居,南北朝时称之为“莫徭”。至隋未唐初,五陵、五溪地区的一支瑶民南迁入境,居都庞岭、萌渚冷山脉。唐开元年间,另一支瑶民从江浙一带迁入永江境内千家峒定居。至此,永江境内成了瑶族的聚居地,形成了“四大民瑶”、“四岗九源”和千家峒瑶族群体。元大德9年(1395年),官府强征粮税,围剿千家峒。峒内十二姓瑶民被迫向外逃散,飘泊四方。以后,瑶族的后裔希望重返千家峒,以各种方式寻找故地千家峒,并逐渐形成了强烈向往千家峒的民族心理。因此,千家峒在瑶胞的心目中染上了神秘的色彩,成为瑶族同胞理想中的桃花源。
千家峒究竟在哪里?后世郑浩所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武汉大学有位教授通过实地反复考证,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认定永江县大远瑶族乡就是千家峒。千家峒具有秀丽的自然风光、神奇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瑶家风情。走进千家峒,犹如走进了瑶族灿烂文化的展厅,古朴纯真的民风民俗、如锦似绣的千家峒风光扑面而来。千家峒内,四面高山,环绕三个盆地,分为前、中、后三峒。从穿岩走入,可见一派奇山碧水,风景迷人。这千家峒内良田万亩,瑶村古朴典雅,石峰奇特秀丽,泉流清澈见底,溶洞幽深神奇,飞瀑雄伟壮观。穿岩、古城墙、白鹅洞、鸟山、狗头岩、马山、石童子、温泉、瀑布群……一个个景致美不胜收!千家峒的瀑布群尤为壮观,那大大小小的瀑布从深山密林间倾泄而出,飞流直下,如虹如练,如涛如歌,是大自然构思花费了无数心血,然后发表在深山密林的艺术珍品,令人目不暇接,可谓是“养在深闺人不识”。千家峒内每一个景致都有一个优美的传说,每到一处都有一篇神奇的故事。如若能落客瑶寨,便可体会瑶家种种奇风异俗。“举着火担背新娘”的婚俗,瑶家阿妹织锦刺绣的五彩服饰,喝到香醇可口的瓜箪米酒,品尝到花生、油果、炒米泡油茶的香甜,听到宛转****的瑶歌……古朴浓郁的瑶家风情让人陶醉于斯,使人平生宠辱得失皆忘之感。但在现下,如非瑶族山民,很少有人能走进千家峒,更别说长住。但徐静川则例外,也可以说永江徐家人能例外,永江徐家凭借多年来与瑶老、石牌头人的深厚情谊可以自由往来瑶家山寨,徐矮子当年回永江隐居时就曾在千家峒居住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徐静川当家跟从徐矮子习武时就曾长住千家峒。因为徐家的练功房就建在千家峒。
郑子浩跟着徐静川默默无语地走了一上午,差不多几十里山路,这时徐静川开口说了一声:“到了。”郑子浩顺着徐静川的目光望去,就看见有一座小石山,它形似一只蹲着的小鸟。后来郑子浩才知道这座山在千家峒瑶民的口中呼做“鸟山”。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只神鸟跟随瑶胞一同进入千家峒后,每天到外地衔来五谷良种,撒在田里,瑶胞因此年年丰衣足食。有一年的二月初一,这只神鸟衔回了一穗特殊的谷种,撒在四块大田里。秋天结出的谷粒同花生米一样大,一把禾就能打出一担谷,金灿灿的谷粒堆积如山,种一年可以吃三年。瑶族人民感激神鸟的帮助,从此把二月初一定为敬鸟节。后来,神鸟老了,化作一座鸟山保佑着这块土地上的子民。在当年瑶胞逃离千家峒时,还带走了大粒谷种。可惜的是,大谷种撒在异地他乡不发芽,剩下的大粒谷子只好用来祭盘王。而千家峒里大谷粒的故事从此只在瑶民的口中流传,再也不能养育这里的人民了。而这座鸟山,作为神鸟的化身,如今不过只是让瑶民多了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
走到这小石山前,就可以看见一个被一块大岩石遮挡住大半个洞口的山洞,眼前的这个小山洞,俗称穿岩口,就是原来瑶民进出千家峒的唯一通道。穿岩最窄处只容一人而过。由此可知当年瑶胞进出千家峒的艰辛情景。穿过穿岩,郑子浩眼前豁然开朗。听着耳旁潺潺流水声,再看眼前阡陌相通,不知不觉中,郑子浩的脑海中,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