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讨论了很久,也没讨论出个结果来,这也在意料之中,毕竟想象力再丰富也要靠现实来验证的。Du00.coM送老汤回医院之后,我自己搜索了一下广州晨报和泉州晚报,百度出来的结果如下:
广州晨报在1983年停办,原因是报社主编林xx被举报生活作风有问题,与83年11月被免去主编职务。另一家泉州晚报是主编于xx有收受贿赂的经济问题,83年11月被双规,报纸与10月份停刊。
耐人寻味啊。
而那个王爱国在百度上则没有任何的消息,这就有点难办,光是知道个名字,要找到这个人无非大海捞针,而且他要是叫王菲还好找一点,毕竟名字出彩,可“王爱国”“李爱民”之类的名字在那个年代属于烂大街的,跟现在的“都敏俊”“千颂伊”差不多。
我又百度了一下那个棉麻厂,这个倒是有,不过那棉麻厂到95年的时候就倒闭,被私人收购了,08年的时候又倒闭了一回,现在早就荒废了。
唯一的收获就是,我查到了那个棉麻厂有一个职工小区,在无锡的老城区里,现在估计也还有。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以前的国营企业,都有企业所属的小区,里面的住房是当做福利分给企业里的职工的,大一点的还有职工医院,职工子弟学校,总之,国企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是福利还是相当让人眼红的。
而且,那几代人有个特点,一般进了国企的,就算是端上了铁饭碗,基本上这辈子就不换地方了,不会像现在还有跳槽一说,所以,那时候的人员会很稳定,工作,住地什么的几十年也不会变,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如果能找到这个棉麻厂的职工小区,估计就能找到王爱国,我唯一担心的是,83年的时候王爱国已经是快退役的特警,那他起码有30岁了,到现在至少60了,也不知道还在不在。
事不宜迟,为免夜长梦多我打算第二天就去一趟无锡,看看能不能有什么收获。
苏州到无锡的公车很多,为了能在天黑之前赶回来,我早早的就起床,路上买了两个山东杂粮煎饼做早餐,紧赶慢赶的总算在八点之前赶到了无锡,从车站里面出来后,我随手召了个人力三轮,告诉登三轮的师傅到xx职工小区,那师傅没听清,用绕口的普通话对我说到:“泄猴子,啊去哪里的?”
我说了好几便他才反应过来,然后一摆手让我上车,路上一遍走一遍用那种古怪的普通话跟我交谈,我实在是听不懂他讲什么,就哼哼哈哈的含糊的回答,这三轮车师傅说了两句,估计也觉得这样鸡同鸭讲很没意思,就不再开口了。
来到一个城中村模样的地方,那师傅手一指前面那片破破烂烂的老房子对我说到:“到了。”
我看着眼前破旧的房子,很怀疑里面还有没有人住,走到前面一家看起来是个小杂货店的地方,走进去买了包烟,顺便递给老板一根,跟他闲聊了两句,也许是因为做生意见的外地人多,那老板虽然年龄不小了,普通话倒也马马虎虎能听得懂。
那老板是个五六十岁的老人,斜躺在一把躺椅上,一手摇着一把蒲扇,一副很无聊的样子。看我有意跟他攀谈,接过我的烟,随手递给我一把小马扎,示意我坐下来。
我给那老板点上烟,在他面前坐下,闲扯了两句就扯到了他的生意上。那老板摇摇头叹着气说到:“最近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那老板告诉我,以前棉麻厂还是国企的时候,这里可是无锡数得着的好地方啊,那些人托关系送钱打破头的抢着进棉麻厂,为的就是能在这里分上一套房子。哪像现在,年轻人都喜欢那种卫生便利,几室几厅的大房子,有条件的已经都搬了出去,剩下几个孤寡老人孤独的住在这里。
08年以前,还有外地打工的在这里租房子,那时候这里也热闹过一阵子,后来08年金融危机,无锡的民办厂倒了一大片,那些人一下子都走光了,这里又变得跟以前一样,一天看不到几个人。
又抽了会儿烟,我觉得聊的差不多了,就对老人说道:“老人家,您认识以前棉麻厂里的保卫科科长王爱民吗?”
听到王爱民这三个字,老人的神色突然就变的很诧异,似乎我提到这个名字很出乎他的意料,他看着我说到:“你是?你找老王有什么事吗?”
看到老头的反应,我就知道事情似乎有眉目了,赶紧对他说:“我是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前些天来无锡做生意之前,我爸告诉我这里有一个十几年没有联系过的表叔,以前是在棉麻厂保卫科做科长的,让我顺便过来看看。”
那老人听我这么说,脸色一下子黯淡了,叹了一口气说到:“来看看也好,这人老了,有个亲戚什么的,也还算是个念想,一个人平常也不至于那么凄凉。”
我就问他,这话怎么说?
老人告诉我,95年的时候,棉麻厂倒闭,盘给了私人,棉麻厂原来的职工就都下岗了,很多人没办法就开始自己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王爱民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