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敢在朱熹的眼皮子底下背诵《尉缭子》,要说这云翊的胆子也真够大的,肯定是早上的揍还没挨够,浑身又在犯痒了。
“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如何避之?”朱大忽悠非但没有责罚云翊,反倒根据自己所学提出了军事上的问题?这事也实在太逆天了点吧,幸亏没旁人在场,否则那眼珠子还不得掉一地?
朱熹很迂腐,也正因为这种迂腐他才特别不能容忍异族铁骑践踏华夏土地。别看这家伙对内是坚决拥护封建制度维护宣传吃人的礼教,甚至还为残酷镇压各地民众起义出言献计提供理论支持,但对外他可是力主强硬决不妥协的。
绍兴三十一年,朱熹上书即位不久的孝宗,一共提了三条中兴之策,其中就包括罢黜和议。不但引起了孝宗皇帝的兴趣,还为他自己捞到了开学博士侍次官职,只不过这个任命有那么点讽刺意味在里头,因为这家伙什么都会可偏偏就是不能胜任这个职务。隆兴元年朱熹回福建崇安,临走还把朝中的主和派给骂了个遍。
朱熹主战,并非是为了沽名钓誉,说实话以他的能耐想要出名还真用不着干这种破事。他很清楚想要收复故土只靠耍嘴皮子绝对不行,否则他能第一个冲到敌人面前,念叨个三天三夜直到把完颜雍说得跪地求饶忘记了自己爹娘是谁为止。
这次选择前来相助云翊,并非是出自什么同门之谊,吸引朱熹的除了那张状元卷还有云翊同时报考武举这事。一个在治国理政上有着相同观点,又还可能有那么点军事才华的同门,才值得他朱大夫子去浪费点时间调教,为此受点委屈。
朝廷武举需要考的东西很多,但重中之重却是文试中的纸上谈兵。不会兵法,没看过兵书,这些也能算个事?朱熹可是博学多闻,只需要从各家经典中抽出那么几种战场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让云翊这妖孽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如此做出来的考卷即便中不了武状元,至少也能捞个探花什么的!
而在距离朝廷武举没几天的情况下,虽说转移了教学重点,却依然不忘让云翊继续专研儒家经典。朱熹还有另外的一层心思在里面,大宋朝重文轻武这早已是天下皆知,所以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在这个时代成不了大气候,必须是上马能治军下马能安民的儒将才有机会出人头地名垂青史。
在朱熹的心中儒将一词有着特殊的定义,一手捧论语一手提菜刀,顶多能算是初窥门径而已。要那种能统帅百万大军将敌国妇孺杀得片甲不留,嘴里却能念叨着温良恭俭让;痛饮敌酋之血,却依旧满口仁义道德;做尽了丧尽天良的恶行,偏偏还能舌灿莲花将一切的罪责推到敌人的身上,那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儒将。
别看朱熹没能耐决胜沙场,可要论起这根据书本上的知识来糊弄人,那他排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
上午读经典背兵书学腹黑,云翊的苦难远不止于此,朱熹也不会让这小妖孽闲着。在冷兵器时代,将领的个人武艺也很重要,别看这东西在战场上不一定有用,却能帮助云翊在军中迅速树立威望。
当然了,朱大忽悠表演一下五禽戏什么的或许还可以,但要他指点云翊的武艺那最好还是别指望。
然而,云翊身边不还有个从孝宗皇帝那里糊弄来,不受旁人待见的辛弃疾在么?如今有了朱大忽悠出马,辛大侠还能不动点心思?午饭过后,算上卫大叔等人在内,数名五大三粗的汉子围着一个小屁孩揍,这劳其筋骨的事肯定不用太操心。
至于到了晚上么,东莱先生刚下朝,连家都没回就转了过来能不跟人家虚心请教?以史为鉴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授与云翊,继续强化朱熹的观点,吕祖谦很无私只是那教学手段有点暴力。
一天十二个时辰,当世三大奇才却花掉近十个时辰在围着一个小妖孽转,短期目标是想让他中得武举成为大宋开国以来的第一位双料状元,而长期打算却是要将其调教成忠于大宋王朝威震天下的一代儒将,这在旁人看来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但对于云翊来说么……还是别说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