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状元山贼> 第五十二章 兵行险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二章 兵行险招(1 / 2)

诱饵已经扔了出去,但到底有多大的作用连云翊自己的心中都没底,洪适等人经过冷静思考后说不定还会继续保持沉默。www.DU00.COm而即便是这些人倾向了主战派,愿意在旁边煽风点火帮着忽悠,想要让刚遭受了巨大挫折还没缓过神来的孝宗皇帝重燃胸中激情,再次决定倾全国之力去找金世宗拼命,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

没办法啊,谁让这主和派的实力如此强大呢?民间舆论到底偏向那边这谁也说不清楚,就看当地官府怎么汇报了。但孝宗皇帝若真下定决定要乾纲独断,也完全不用顾忌到这一点。要知道当初汉武帝讨伐匈奴那反对声也不小,人家还不是照样去做了?而且根据儒家谣传,汉武谋的还是一己私利是去抓几匹好马回来臭显摆,孝宗为的可是要收复故土拯救天下黎民于水火,这两者之间能相提并论么?

普通百姓的看法可以不用去理会,士人阶层的意见却让孝宗皇帝和主战派人士不敢置若罔闻。要说那些直来直去的愣头青还好处理,毕竟大家都是读书人圣人子弟,论起引经据典来的谁也不会比谁差。要想完全说服的对方可能性是不大,但至少能斗个旗鼓相当。届时只要孝宗皇帝再稍微使点劲,他们差不多也就该闭嘴了。

收拾完这些被人推到前台随时可以抛弃的傀儡,那真正的麻烦也才刚开始。史浩最里从来都没说过反对收复中原,人家撂挑子不干也并非因为隆兴北伐,而是觉得孝宗皇帝没把他这个老师放在眼里,做的事也违背了朝廷制度。再者说了,就人家史相公的那一系列做法也让人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

朝廷想改弦更张了人家积极配合,努力为岳飞父子鸣冤昭雪。皇帝要励精图治史相公也是举双手赞成,不但帮着出主意联络中原豪杰,还竭力推荐陆游等有识之士。呕心沥血把事都做到这步了,还想要人家怎么的?

强持夺理,指责史浩反对孝宗皇帝现在打过长江去?可人家那话也没说错啊,兵书尚有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这兵弱将庸之时不该先退守江南避敌锋芒,做点准备工作顺便静观金国之变么?至于这准备工作要做多久那可没个准,反正孝宗皇帝啥时候打消那个冒险的念头,史相公也就什么时候宣布结束。

除了这些明枪暗箭,在最终决定出兵之前也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没人敢忽略那位一心想过两天安生日子的太上皇,没有获得这位的同意最好什么都别做。否则别看人家现在不怎么爱管闲事,但真要是哪天心情不好率领那些坚定的和平主义者来个拨乱反正废了孝宗皇帝,那这玩笑可就开大了。

想让太上皇点头,一般的理由都不管用。北地百姓正遭受蹂躏只能怪运气不好选错了出生地,跟太上皇可没多大关系。对于那些倒在敌人屠刀下的百姓,太上皇会大发慈悲念两句经文帮他们超生,祝他们下辈子来江南享福。而如果他们受不了压迫选择揭竿而起给完颜雍添堵,太上皇最多也就表示下精神上的支持,想让这位同意派兵支援,那还是做梦比较实在!

太上皇为了坐稳皇位可以连自己的亲人都可以置之不理,任由金国人把徽宗钦宗和那一大票皇亲国戚拧回去当猴展览,肯定也没那心思去搭理老祖宗的陈年旧事。不就是刨自家祖坟,断华夏根脉么?完颜雍爱咋闹就咋闹,铁锹不够用了大宋还能再给送点,只要他现在别犯浑跑来打搅太上皇的清修就成!

当然了,如果洪适等人真要全力支持主战派的话,那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解决掉这些麻烦。但是他们还有一个顾虑,而这个问题不但能决定主和派的倾向,更是孝宗皇帝能否壮着胆子下那个决心的关键。

后人评说南宋小朝廷空有复兴之主却无光复之臣,这话还真不是在瞎扯。孝宗皇帝的运气的确不怎么好,经过他那便宜老爹和秦桧十年的折腾,那些能征善战之士早就被迫害殆尽,留给他的帅不过张浚这种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邹宏渊之徒。好不容易顶住各方压力发动一场隆兴战役吧,结果这几位肱骨之臣还被人家给一锅端了!

而这南宋小朝廷的主战派又十分特殊,说他们弱这并非是指权利或者人数上处于劣势,毕竟朝堂之上成天嚷嚷北伐的爱国将领、文臣也不少,民间的爱国诗人、词人更是扔块砖头就能砸中一大片。他们之所以很难形成气候无法影响到国策的制定,那是因为他们除了会耍嘴皮子,就再没其他能拿得出手的能耐了。

所以想让主战派人士喊喊口号,找点冠冕堂皇的理由出来骂人这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还有不少人会慷慨激昂地主动请缨去与敌决一胜负。但真要问问战役开始前的粮草兵马怎么筹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发起战役对大宋最有利,战争过程中如何保证后勤运输的安全,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该选择怎样的作战方式……等等这一系列的实际问题,那也确实没几个人能回答上来。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孝宗皇帝手里倒也还有那么一个能拿得出手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