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常十六岁亲政以后一直没有得到一位皇帝应有的尊严,没人把他当皇帝,虽然他的确是西夏一位正宗的皇帝。
李秉常有时候甚至连做人的一点起码的尊重也没有得到。
最严重的时候,李秉常竟然被梁太后关在暗无天日的黑屋子里反省写检查呢。
李秉常第一份检查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妈妈,我上了坏人的当了,我知道错了,我对不起组织,对不起人民……”
李秉常带着这份检查交上去后,大梁太后“凤怒”,她拧着李秉常的耳朵大声喝斥,“你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那个,你就不拍拍良心问问自己对得起你娘吗?”
李秉常当时就哭了,一边擦着鼻涕眼泪,一边答道:“对不起,娘……我重写。”
这皇帝当的,真弊屈呀!直到李秉常去世,西夏历史都和他无关,他留下的只有一个字就是“痛”!
李秉常和他父亲李谅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同样是面对强大的后族,李秉常束手无策,没有任何能力反抗,李谅祚年少有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拔乱反正。
李秉常懦弱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就是痛定思痛,“痛”到“不痛”。
死了,当然就不会再痛。
李秉常唯一和他前任皇帝相似的地方就在于,李秉常的母亲是梁氏,他又娶了国相梁乙埋的女儿梁氏为皇后,而李秉常的爹李谅祚的母亲和妻子都是没藏家族的女人,而李秉常的爷爷李元昊的母亲和妻子都是卫幕家族的女人。
有同样强大的后族,在三个皇帝身上发生的情况却迥然不同,李元昊最猛,灭掉俩个强大的后族卫慕家族和野利家族,李谅祚次之,灭掉一个后藏家族,李秉常最弱,忍气吞声居娘后,俯首甘为孺子牛。
正是:
布袋换麻袋,麻袋换草袋,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呀。
李秉常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少年壮志不言愁——他是有苦说不出,朕都说了不算了,他还说什么呀,郁郁寡欢,忧愤而死,享年二十六岁,庙号惠宗,谥号康靖皇帝,墓号献陵。
年仅三岁的李乾顺接过了他皇老子李秉常的班,正式登上了西夏的历史舞台,同时,小梁后也接过了大梁后的班,继续“称制”,西夏一如既往般的那么乱,那么落后,那么贫穷,那么没有光明,没有前途。
不过,正是自己父亲李秉常的这段特殊经历,让小小的李乾顺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李秉常就象一面镜子,让李乾顺看到了他想看到的东西。
逆来顺受,唯唯诺诺虽然什么也得不到,但可以保证自己生命的延续,李乾顺十六岁之前走过的道路和他父亲李秉常走过的道路如出一辙,就是一个简单重复。
不过,李乾顺的性格并没有受到李秉常的影响,相反,李乾顺从他父亲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和希望。
李乾顺是一位勤于思考的人,他还是善于隐藏自己的人,他的思想有多深,他就能把自己隐藏的有多深。
除了李乾顺自己,没有人了解他,他老婆耶律南仙现在还不了解他,他妈梁太后在过去更是不了解他。
李谅祚一岁登基,李秉常七岁继位,李乾顺三岁当皇帝,西夏从建国以来后族的势力极其强大,从没藏后又到大小梁后,是有历史原因的,主少母壮,外戚专权,这种局面历经三代之久,时间跨越长达半个多世纪,居然没有亡国,真是一个意外。
西夏就是这种情况大宋都打不过人家,还屡吃败仗,大宋之弱可见一斑。
大宋,在历史上对你的评价是——弱爆了呀!
西夏没有亡国的确是因为出了意外,这个意外是一位外国皇帝干涉他国内政造成的。
大小梁后接连当权,搞得天怒人怨,就连大辽国道宗皇帝耶律洪基都看不下去了,愤愤不平的说了一句:“这个老娘们要是不死,西夏非亡国不可。”
之后,小梁太后被辽国人给毒死,李乾顺正式走向了前台,他坐上了西夏皇帝的宝座,并一直牢牢地掌握着政权,没有了“称制”,没有了“摄政”,没有了“哀家说了算”,只有“朕说了算”。
其实,道宗皇帝耶律洪基毒杀梁太后只是一个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在李乾顺的执政能力上。
李乾顺从一个小小少年皇帝,在那种险恶的环境里渐渐成长,成熟,一路走来,变身为一个位有理想有抱负有远见卓识的国家领导人,不容易呀!
他的路才刚刚开始,他的路还很漫长。
李乾顺现在目光正好和李秉常那双充满慈爱的目光对视着,他笑了,不过,他笑的心有点酸,笑的眼角湿润。
李乾顺的亲爹李秉常可能是西夏五位前皇帝最没出息的一个,却是一位在他心目中最充满人性的也是最有爱的一个人。
李秉常就是一位普通的男人,一位年轻的父亲,从来没有害过任何人,因为他宅心仁厚,没有奸诈。
一个没有奸诈宅心仁厚的人,如果放在一个普通人身上,难道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