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斗羊宴开始后不久,喀刹城南面城楼上,塔尔守义手下大将多阁纳,披挂整齐,腰佩利刃,望着南门外黑压压的人群,心中烦乱不堪。读零零小说
在昨晚的战前会议中,塔尔守义把防守南门的重任托付给了多阁纳,并叮嘱其在守城时,不但要紧盯城外塔尔柯大军的动静,还要多多留意城中的各族势力,以防有人趁着宴会之时偷袭城关。
这个命令看似简单,但实际执行起来,却非常困难。首先,塔尔柯有意谋反一事,军中已有风传,如今塔尔柯又以切断各族可汗与城外援兵之间联系为名,聚大兵于城下,更是让人头痛不已。要知道,喀刹城本是一座木质城寨,其比不了潼关、长安那样的雄伟坚城,如果城外的十二万鞑靼大军同时攻城的话,那么以城内的兵力则很难坚守。另外,更让多阁纳担心的是城内这十二万鞑靼大军。
城内的十二万鞑靼大军与城外不同,是由鞑靼与沙陀两族组成,其中沙陀兵士占六万。由于要维持会场外围秩序,塔尔守义又抽调出去两万鞑靼兵士,这样一来,变成沙陀兵士六万,鞑靼兵士四万的局面,而这剩下来的十万人要负责整个喀刹城的防御,也就是说,在方圆三十里的喀刹城中,要同时防守四面城墙,每面城墙只有两万五千守军,其中鞑靼军一万,沙陀军一万五千,沙陀兵士的人数反而要多于鞑靼本族兵士的人数。
对于多阁纳来说,他所驻守的南门外不远处就是塔尔柯的主力大军,一旦这十二万大军同时攻城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如此,由于赏罚不明等原因,沙陀兵士与鞑靼兵士过去就有不睦,军中时而有些摩擦,此番塔尔守义又软禁了所有的沙陀将领,这么做虽是迫不得已,但却寒了沙陀兵士的心,使得人人自危,形势吃紧。
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如果李克用以沙陀族主之名振臂一挥,那么鞑靼军中响应他的沙陀兵士应该不在少数。到时候城内势必大乱,而城外的塔尔柯必会趁乱来袭,形势将一发不可收拾……
正在他心烦意乱之际,马蹄轰鸣声从长街的尽头传来。
多阁纳转过身形,向城内望去,只见一支两千人左右的骑兵队伍,身披铠甲,手持兵刃,沿着长街飞奔而来,队伍的最前方,沙陀族的狼头旗迎风飘扬,让人不寒而栗。
显然,在李克用的安排之下,沙陀族已开始行动……
多阁纳曾反复思考过这种情况的应对之策,方法很简单,也只有一个,就是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些人接近南门,更不能给对方说话的机会,想到此处,多阁纳把手一挥,下达射击命令。
早已准备好的三千鞑靼弓箭手立刻拈弓搭箭,顷刻间,飞蝗般的箭矢射向城下的沙陀战士……
率领沙陀骑兵队伍之人正是李嗣源,在他的一声喝令下,兵士们高举皮盾,护住身躯,手中兵刃上下翻飞,拨打箭矢,可队伍行进的速度却丝毫没有减缓。沙陀战士不愧为塞北精锐,面对着迎面而来的箭雨,不但毫不畏惧,反而舞动大旗,催开战马,大有勇往直前之势。
随着沙陀队伍的接近,城上的攻势反而减弱了,当多阁纳意识到这一点时,忽然发现很多鞑靼弓箭手已停止了射击,城上的沙陀族战士均手按刀柄,面带愠色,与鞑靼弓箭手们怒目而视,大有出手相搏之意。
只听城下一个洪亮的声音高喊道:“大将军李嗣源,奉沙陀族主李克用大人军令,特来接替城防,凡有抵抗者格杀勿论!”
多阁纳知道大事不好,忙下令道:“还在等什么,给我狠狠地射!”
此语一出,只听钢刀出鞘声响成一片,城楼上有人高喝:“天下大乱,沙陀当兴!凡抵抗者格杀勿论!”
话音未落,附和之声此起彼伏,城墙上的一万五千多名沙陀战士纷纷亮出兵刃……
随着沙陀兵士的行动,鞑靼兵士也不示弱,众人抽刀出鞘,怒目而视,两方战火一触即发。
多阁纳脑中一片空白,他知道,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
就在双方对峙之时,李嗣源在众人的保护之下,已沿台阶登上城楼,来到多阁纳面前。
多阁纳盯着还算熟悉的李嗣源,手握刀柄,一时无话可说。
李嗣源望了望城外两里之遥的塔尔柯大军和城楼上剑拔弩张的样子,才开诚布公般道:“将军应该清楚,此刻我们双方如果大动干戈的话,势必会惊动城外虎视眈眈的塔尔柯,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将军肯交出兵权,我李嗣源可以代沙陀族主做出保证,与将军合兵一处,共同防守城关,对抗城外的叛军,直到战至一兵一卒,誓不后退,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从理智上来说,多阁纳知道李嗣源所说的话并没有错。防守城关的沙陀兵士人数要多于鞑靼兵士,这些沙陀兵士又是经常出战、经验丰富的精兵,一旦两方动起手来,多阁纳并没有取胜的把握。更加让他担心的是,城楼上如果厮杀起来,势必会惊动城外不远的塔尔柯大军,到时候城内的鞑靼守军无法同时应付城内、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