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渐渐分开,一名穿着得体,手捧拂尘的道童,翻过栏杆,缓步走入会场。www.DU00.COm
道童年约十七八岁之间,中等身材,白净的面皮,双目炯炯有神,眉宇间带着一股正气,看上去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让人顿生好感。
摄摩藤双掌合十,施礼道:“阿弥陀佛,原来是道长出手弹飞了大钟,才减轻了贫僧的罪孽,真是感激不尽,不知道长尊号……”
道童还礼道:“小道号纯阳子,姓吕名岩,久闻上师大名,今日得以相见,真是幸会,幸会。”
“原来是中原道教‘一气化三清’中的返老还童纯阳真人,大名如雷贯耳,久仰,久仰。”摄摩藤恍然道。
“哪里,哪里……小道早就听闻上师不远千里从吐蕃来到塞北,今日特来拜会,有意讨教一二。”
摄摩藤正色道:“实不相瞒,贫僧此番塞北之行,确有不可推脱的理由,如果道长要劝贫僧退出的话,还请免开尊口。”
“哈哈,上师多虑了,小道此番前来,并不是为了规劝上师返回吐蕃,而是有些关于两教教义上的问题,要与上师探讨。”
像摄摩藤这样的佛学大家,曾多次在吐蕃讲法,对宗教间的探讨和辩论自然是兴趣盎然,经道童如此一说,不由来了兴致,道:“道长有什么话,请讲当面,摄摩藤愿闻高论。”
道童笑答道:“却也并非什么高论,只是有一点要说的是,贵教中所谓的高深佛法,不过就是我教所说的道的一种表现罢了,其终归没有出离我中原道教‘道法自然’的范畴。”
摄摩藤闻言,不动声色道:“贫僧愚钝,不知贵教教义中所指的道又是什么?”
“呵呵,上师问得好,要问这道是什么,请听我为上师讲经论道……”
道童侃侃而谈道:“老子的《论道篇》曾经有过记载,有一物混沌而成,先于天地而生,在寂静与空虚之中独自生息,永不改变,周而复始,永不停歇,这便是天地万物之本源,圣人并不知道此物的名字,只能勉强概括地称其为道。而这道虽然可以阐述,可以命名,但任何的阐述与命名均无法全面地把握住它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行不息的本质。从道之中,生出两种事物,一种称为无,为天地的‘初始’,一种称为有,为万物的‘本源’。从无之中,可以看到道的玄妙,从有之中,可以看到道的轮廓,这无与有名虽不同,但都归属于道之中,这便是天地万物的总源头……”
摄摩藤点了点头,又道:“道长为何要说我教中的‘佛法’只是‘道’的一种表现呢?”
道童接着道:“贵教中的‘佛法’本是关于万物生灭之理,又叫做‘圣谛’,分为四种,分别是苦、集、灭、道。详细地说,这‘苦圣谛’是阐述了生命的不圆满性,‘集圣谛’是阐述了生命形成之因。‘灭圣谛’是阐述了断除烦恼、生命解脱之果。而这‘道圣谛’便是超脱生死的依据。换句话说,万事万物均是由‘道’而生,由‘道’入灭,世间诸法均包含在‘道’之中,就连佛陀的理论也没有例外……当年释迦摩尼在沙罗双树下冥思苦想,发誓不获佛道,不离此座。七七之数后,终大彻大悟,领悟了解释大千世界之道,才化身成佛。而佛陀在那一刻所看到的无非就是我教中的‘道’罢了。所以小道才说,贵教的‘佛法’本源于‘道’,而只有参透了‘道’的玄妙,才可以白日飞升,化身成佛。”
摄摩藤思索了片刻,才道:“道长的宏论让贫僧受益匪浅,且不论当年释迦摩尼成就金身正果之时,是否是因为看见了‘道’,才受到启发,只是这‘佛法’包含在‘道’中的观念,实在让贫僧无法苟同。”
“愿闻高论……”
“佛说浩瀚宇宙前前无始,后后无终,其中包含着三千大世界,这‘三千’是繁多之意,而这三千大世界本来重叠在一处,与我们生活的‘婆娑世界’可谓隔而不隔、分而不分,众生之所以不能随意来往于三千大世界之间,是因为受自身业障阻碍,只有佛陀才能通过无上法力,穿行于三千大世界之中,教化众生,讲说过去、现在、未来之因果妙法,用大智慧普度世上的一切。而贵教所说的‘道’,纵使玄妙,却也逃不出这茫茫宇宙,三千世界的范畴,当然也逃不出我佛之法的掌控。”
“呵呵,上师果然口吐莲花,辩才无碍,看来你我二人单凭口舌之争,终无法驳倒对方,小道有个提议,不知上师能否应允?”
“道长但讲无妨。”
“小道要运用道家‘道法自然’之理,化解上师的三次进攻,如果上师在三拳之内,还不能把小道如何的话,还请上师知难而退。”
摄摩藤闻言,笑道:“贫僧不远千里来到塞北,为的就是会一会天下英雄,在武学的巅峰状态下,进一步地领悟我佛之法,道长的提议甚好,果如摄摩藤在三拳之内仍奈何不了道长的话,自会返回吐蕃,永不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