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双唐记> 第三十七回 鸣沙二圣(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七回 鸣沙二圣(一)(1 / 2)

大西北,甘陇之地的黄土高原上,由一望无边的黄土和细沙组成的金色,遍布着整个天与地。www.DU00.COm

干燥的风,刮在行路人的脸上,犹如刀割一般,把人们身上刚出的热汗吹干,让人觉得只是燥,从心里往外的燥。

虽然还没到中午,但秋日的太阳却很毒,晒得人们不敢有一点多余的动作,仿佛任何一个过大的举动,都会让他们眩晕过去,从而倒地不起,结束自己的旅途。

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根本就不需要云……

老僧骑在马背上,用手揉了揉眼角里粘着的黄沙,看着前方很远处的几点无精打采的绿色,心中却翻腾起另一番思绪。

又是一阵又硬又燥的风刮过,老僧催动脚下坐骑,远离了行路的人群,向黄沙中驰去。

作为中土大乘佛教法相宗的传人之一,让他不由得不见景生情,联想到了大唐初年,玄奘法师去天竺拜佛求经的壮举……

※※※※

人类文明至今为止的延续、发展,都是沿着一个无形的轨迹所缓慢的、曲折的前进的,但任何轨迹都有其本身的源头,或者说是标志。

当年释迦摩尼在天竺游历说法之时,有很多弟子来学习他的哲学思想,释迦摩尼当然是孜孜不倦的对众弟子讲述佛法中隐含的深奥哲理,把自己对于世界、人生的思考,分享给众多门徒。

但由于每位弟子的天资不同、见识不同、对问题、事物认识的深度、方向不同,导致了释迦摩尼的同样一段教诲,在不同的弟子心中却有着不同的解释,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佛学观点。

后来,释迦摩尼圆寂后,就更加无法判断出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了。所以佛教内部又分成很多派系,其大多是因对佛教哲理的理解差异而产生的。

佛教从天竺又传到了东南亚各国,又由于各国的文化、环境的差异,佛教的理论与各国的文化相融合后,便又派生出更多的分支来。

各分支派系之间众说纷纭,并无定论,这又使很多新的思想融汇到佛学之中,充实了佛教本身的理论体系。

要是从大的分歧来说,佛教中的观点主要分为‘大乘’和‘小乘’之说,‘乘’指的是‘承载事物’之意,简单地说,‘大乘’主要的主张是‘普度众生’,而‘小乘’主要的主张是‘个人的解脱成佛’。是‘为人’还是‘为自’,几乎成了佛教各宗派间主要的辩论问题。

佛教传到中土之后,分成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宗派,但人数最多、传播最广的要数禅宗,其主张的修行观点是心灵的‘顿悟’,认为能否成佛并不在于一个僧人修行了多长时间,或采用了多么复杂、特殊的修行方式,而是取决于一瞬间的对于宇宙万物的感悟,感悟到了,也就自然成佛了。但要是没有这灵光一线的感悟,就算穷尽一生,也不会得成正果。

这就与传于吐蕃之地的藏传佛教有很大的不同,藏传佛教认为,佛教教义的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宗,一种是密宗。顾名思义,显宗指的是所有能公开的教义,就为‘显’。僧人可以根据这种拟定成文的佛经,进行学习、修炼,得成正果。而密宗就神奇的多了,他有一套不公开的修炼方式,只能通过秘密的途径传播,僧侣在得知这种修炼方式后,再秘密的进行修炼,才能成佛。又因为密宗的修炼方式和内容是不公开的,所以外界对其理论的了解程度只是一些皮毛而已。

据佛教典籍记载,释迦摩尼在自身修炼之时,发现了一种可以一步登天的修行方法,但此法如驾驭不好的话,会给众生带来灾难,释迦摩尼十分顾虑,终其一生也不肯对弟子言讲,后来已经成佛的释迦摩尼发现有一位得道高僧的心智可以承受此法,便派遣龙树菩萨下界,把这种修行方法秘密传授给莲花生大师,从此才有了密宗一派。

汉朝时,大量流传于中原的佛经都是梵文的,由于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对于梵语的理解程度有限,致使同一部经书,却翻译出了很多自相矛盾的意思,再加上不同的僧侣的理解不同,可以说佛教的思想到了中原之后,是处于一种非常混乱的状态的,各宗各派之间经常进行讲法、讨论,却谁也不能说服对方。

为了探索佛教经典里原本的意思和学习更多的佛经,从三国时期,就有高僧前赴后继的前往天竺,去求取真经。

由于通往天竺不但天高路远,又充满了艰难险阻,能平安返回中原的只有四十三人。

到了唐朝初年,有位法名玄奘的高僧,为了追求佛学上的真理,在没有得到大唐朝廷关防许可的情况下,一人一骑擅自出了唐国的边境,去天竺拜佛求经。

这么做是违背了大唐律的,朝廷自然也派出了官兵,沿路捉拿唐玄奘。唐玄奘一路之上历尽艰辛,风餐露宿,终于躲过了追兵,逃进了无人的沙漠。

在天无飞鸟、地无走兽、水草的环境下,玄奘默念经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