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双唐记> 第十二回 佛道之争(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回 佛道之争(二)(1 / 2)

※※※※

潼关城外的山野之上。du00.com

梁晃慢悠悠的从草丛中坐起身来,好一会儿,他才想起自己是在哪里,为什么会躺在野草之中。好在战马还在不远处,他从野草中找到了镰刀,缓缓站起来,向战马走去。

正在此时,忽闻左侧树林中传来低语之声,梁晃顿时提高了警惕,手握镰刀小步潜了过去。

一位年约六旬的老僧背着手,立在林子的正中。

让人奇怪的是,空气中仿佛充满着一种力量,让林子里的草木都围绕着老僧向外侧螺旋着倾斜,老僧无疑成了这片树林的圆心。

梁晃见此情景,便知此人之能已达到了宗师级的境界,赶忙屏气凝神,躲在野草中向外窥视。

“多年不见,仙长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佩服,佩服。”老僧说罢,缓缓睁开双目,向林中的一棵树上望去。

梁晃随着老僧的目光向上看去,才注意到不远的树上,赫然立着一人。此人距离梁晃的位置更近些,但梁晃却完全没有发觉,此人仿佛与周围的树木融为一体,再难以分开。

一阵微风拂过,此人犹如一片枯叶般缓缓落下,不带一丝声响。

“无量天尊,大师今日能代表佛门前来赴约,小道深感欣慰,几年不见,大师显得苍老了许多。”

说话者是一位年约十七八岁的道童,他身材不高,一身干净的道袍,手握扶尘,身后背着个小包裹,白静的面皮,双目炯炯有神。

老僧笑道:“贫僧怎能和仙长相比,上窥道家内丹功法之大成,练得返老还童之术,从古至今,不出二人。”

道童听罢,笑道:“大师笑谈了,所谓返老还童、白日飞升之术乃是我教内丹吐呐呼吸之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小道我潜修多年,也只是略通一二,怎能称得上大成……这返老还童讲的是‘返还’之理,以返璞来归真,归真之后才能练出内丹之精华,作到白日飞升,小道距此还差得远哪……”

谈到返老还童,却有相关记载,相传汉文帝之弟淮南王的长子刘安,袭父位封为淮南王。自幼好文学,曾奉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

刘安年少时就喜好求仙练道,封淮南王后,更是潜心钻研,访寻长生不老之术,终有一天得成正果,练得返老还童,从此云游于天下,成为后世之美谈。

老僧闻言,又道:“仙长之言虽与佛法有异,但却让贫僧受益匪浅,你我峨眉山金顶一别,以有十余载,今日能再比高下,岂不快哉。”

道童道:“依小道来看,不比也罢,佛道两教之争,本起于两晋时期,如今已是时过境迁,虽然对普天之下谁为正统一事,还没有定论,两教之中时有争执,但佛法无边、道德无量已为天下人所共识。就算你我在此决出胜负,其意义也不大。”

老僧笑道:“贫僧本无意来此斗法,怎奈受本门高僧所托,不得不来走上一回,就当是切磋一二吧。”

道童叹了口气,转言道:“大师对大唐朝的气数,可有推断?”

“嗯……依因果来看,乱世将至,灭唐之人已出,其气数虽不尽,已不远矣。”老僧答道。

道童听罢,言道:“大师的推断和小道师祖仙化时留下的《推背图》所指如出一辙。看来佛道两教想要在乱世里得以生息发展,还要颇费一翻周折,你我应该早作准备。”

“哈哈哈,仙长提醒的好,怎奈云云众生都已倾注在滚滚洪流之中,无论怎么挣扎,都难逃随波逐流的命运,你我虽通佛道之理,也难独善其身,话已至此,请仙长动手吧。”

老僧说罢,已拉好了架势。

在这个世界上,有思想存在的地方,必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争执,就连佛道两教也不例外。

东汉初年佛教从古天竺传到中原,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因为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已为人们接受不同思想打下了基础。

在儒家思想的总前提下,人们是愿意接受不同观点的,这就是所谓的求同存异。

东汉初年道教还没有正式成立,但上古时代的神道之论却在人们心中有一定的根基。当时的古天竺虽是文明古国,但在各个方面都无法和华夏大地的文明媲美,佛教的经典在很多读书人眼里,自然成了蛮夷之论。

到了东汉中期,张道陵以老子的《道德经》和上古的神道论为基础,创立了道教,中原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宗教。

在道教刚成立前,佛教在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道教在传道、编制经典上还借鉴了很多佛教的东西。

经过了东汉、三国,到了两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实力都慢慢壮大,矛盾与纷争也就随之而来。

产生矛盾的主要问题是,在中华大地上佛教与道教之间到底谁是正统?百姓到底应该信谁?

这个问题怎么看都是无解的,信奉佛教的人与信奉道教的人自然都会拿出属于自己的理论依据,来攻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