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别在孩子的教育中,会带来哪些不同?
2.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如何发挥父亲在女孩成长中的特殊作用?
4.如何与孩子沟通早恋、性这些敏感问题?
虽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并不主张突出性别差异,反而觉得无论男孩、女孩,首先都必须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壮的身体、健康的心态。www.DU00.COm然而,在教育问题中,客观上存在的性别差异,也不能无视。毕竟,男孩和女孩在教育时,除了绝大多数的共性之外,也有一定的不同和侧重。这种区别和侧重,贯穿于幼年期、少年期,尤其是青春发育期,特别需要家长的细心与智慧。
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验,由于父亲在我幼年时,以工作为重,经常出差,下乡蹲点,使我在一定程度上感觉到父爱的缺失。这成为自己童年回忆中,一个永远的遗憾,也造成了自己性格上,一度存在过孤僻和胆小的弱点。因此我深刻认识到,父亲在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那种特殊的角色。一个母亲再怎么面面俱到,她也无法将父亲的温暖带给女儿,带给女儿那种男性的宽广、安全和力量。
女儿小时候,我就特别注重培养她与她爸爸的交流和感情。在女儿面前,我总说她爸爸的优点,说她爸爸如何如何爱她、如何如何为她着想。而在我先生面前,我又强调女儿已经够懂事、够进步了,我们做父母的,只能给她减压,不能给她增加任何的负担,以防止她爸爸对她提出过高要求,造成女儿对他的反感和抵触。只要有时间,我们一家三人总是一起散步、聊天、做游戏、做运动。我有时还故意缺席家人的活动,以便让女儿与她爸爸单独在一起玩,从小就培养她和爸爸亲密无间的感情。
我的做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由于女儿从小和爸爸待的时间多,他们父女关系非常“老友”,不仅感情亲密,而且爱好和性格也都非常相似、默契。
因为我先生是个性格开朗、喜好运动、爱尝试新事物的人,所以在女儿小时候,他经常领着她,做一些在我看来有危险的事情,比如玩滑板、骑马、到游乐场玩极限运动、去郊外探险,等等,我虽然心里有担忧,但只要女儿乐意,并不阻拦,只是一再叮嘱他们要小心谨慎。
女儿上初中后,又学了网球、剑术,甚至还学过一段时间的跆拳道。我因为个性好静,不喜运动,所以这些运动大多是我先生陪女儿去学习的。但凡女儿想学什么,他一律积极支持、热情参与。在我先生的影响下,女儿的性格也是乐观开朗的,在陌生场合显得落落大方,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强,敢于尝试新事物,身上带有一点运动员般的英气,而不似我有些娇弱。
一个女孩子身上的这种活力、勇敢和冒险精神,大多受父亲影响较大,这是过于细腻、周到而显得胆小、保守的母爱,所无法给予的。
当然,父亲还能给女儿带来一种男性的安全感,那意味着坚强、责任和毅力。因为父亲是女孩子成长中亲密接触到的第一个异性,父亲的素质,决定了她今后对异性的基本认知。如果她与父亲建立了信赖和友爱的关系,那么今后她在与异性朋友交往时,就会自然而然,没有畏惧感和不信任感。同样,一个母亲在男孩子的成长中,也扮演着相同特殊的角色。
女儿高中时曾在一篇周记中描写过,她与爸爸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她写得很调皮,透着小女孩那种单纯可爱的气息。她是这样写的:
我,像极了我爸爸,在相貌上。浓眉毛、高鼻子、小嘴巴。
我,像极了我爸爸,在小动作上。抿嘴、打哈欠要流眼泪、爱捋裤腿。
我,像极了我爸爸,在性格上。热心、倔强、讲义气。
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去买雪糕,店主见到我们就笑了:“一看你们就是父女俩!”我心里暗暗高兴:我可不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不过,我嘴里说的却是:“长得像爸爸真不好,那么丑,那以后肯定嫁不出去了!”——就是要故意和爸爸拉开距离,划清界限。因为我知道,爸爸年轻时是个引人注目的大帅哥,所以说他“丑”,只会博得他哈哈一笑,是没有任何杀伤力的。
从小就喜欢和爸爸一起去玩。我总像一只小尾巴,紧紧地跟在爸爸的屁股后面,小声预谋着要做些“坏事”,不让妈妈发现。
爸爸用他的大模型复制了一个小小的我。我们之间有太多太多的相同点。这让我对基因遗传定律顶礼膜拜。蛋白质合成、DNA复制,长长的基因链把我和爸爸紧紧地缠在一起,从头发到脚趾甲,没有哪一处不是连在一起的。
我和爸爸都是执著的人。这可以成为一个优点,做事情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这也可以成为一个缺点,我们时常会因为坚持一件事情,而顽固不化,各执己见,绝不退让,给彼此留下一些伤痕。
不管是好的基因链,还是坏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