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武侠修真>梅剑煮雨录> <写小说时最常犯的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写小说时最常犯的错>(3 / 7)

合理性。

不久之前,我的学生威利带着他另一个新故事来到我的办公室。我边在啜着我的第二杯珈啡,边阅读这个故事。

「威利」我终于开口「这个故事并不合理。」

「这是啥意思?」威利问到。

「我是指对你的角色而言,并没有足够的经历动机支持他们在故事中的意图,他们机缘巧合的不断地遇到其它的人或获得到信息,他们说或做的事并没有明显立即的目的。」

威利面无表情的说「有这么糟吗?」

「威利,这样你的故事毫无逻辑!」

「等一下,」威利开始防卫「我不需要有逻辑,我是在写『小说』!」

这又是威利的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想法。对小说而言,是要让人相信的,要有推理性,而最重要的部分是想象与原创——所以要是有任何人想计较故事中的逻辑与可信度,那就是想挑战某人的艺术天分。

实际上,也许妳开始注意到,是刚好相反的。因为小说是要让人相信,他就要比现实生活更合理,才能让人信服。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可以毫无理由的发生。但身为小说作家的妳,就是不能失去任何的逻辑性,不能让事件发生的毫无理由。

为确保你故事的逻辑性,好让它有说服力,你必须要让任何事件发生,都是有理由的。

首先,你总是要提供角色正确的背景经历—教育,经验,信息—好让他能走上你想要他走的方向,表现出你想让他表现的举止。

一个角色,如果他的举止是合理的,必定是因为他个人的背景,具备完成你故事情节的资格。你必须开始设定他的基本背景——家庭,教养,教育,健康状况等等——好让他在故事中的举止能合理化,演出你想让他演出的动作。

让我们来看一个极端的例子,你想让你的角色能在礼拜天的教堂举行一场传道,宣传基督徒的生活是完美的形式,值得众人效仿。只有那些脑筋动太慢的人,才没法在故事稍早期,放入〔线索〕显示这角色,要嘛是从小被基督教家庭养大的,要嘛就是被经由宗教聚会而感召成为基督徒。角色的基本背景需要被交代,不然角色的行为就无法合理化。

用相同例子,我们再更进一步来看,请记住,单单交代基本背景是不够的。你的读者会想知道角色最近发生的事,或是发生何事会想让让角色作出现在正在作的事。在引用的例子中,你可以设定这个基督徒女人的牧师丈夫突然病倒,促使她不得以在一场早已安排好的教会聚会中取代丈夫。或者你可以设定,这场布道是教会执事们所安排的一个测验。不论你选那一个,你总是要选择某事,可以解释为何她现在会站在布道台上,以你想要的方式,作出你想要她做的事。

(你想让她很紧张还是要很镇定?想要她很悲伤或是很快乐?你同时要提供影响她表现的理由。)

有许多的故事让人无法信服,是因为作者只是将角色丢上台,去作某事而没仔细思考角色为何与如何走到舞台上。你必须时常检视你故事的合理性,好确定你没犯下相同的错误。

但在你的小说中,提供足够的背景动机并不能完全解决有关小说合理性的问题。另一个会摧毁故事逻辑的错,就是使用太多的好运或巧合。

在真实人生中,巧合总是会发生。但小说中——特别是巧合能帮助让角色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或是无意间偷听到决定性的电话对谈,或是其它相似的事——巧合是致命的。你的读者会拒绝相信这件事。而你不能让读者停止相信。

当巧合的长手臂一路帮助你的主角到底时,这只是好运。阅读某人犯大错,再交好运,并不有趣,也没有啥启发性。一个充满巧合的故事是没意义的,因为事情发生是毫无理由的——事件发生了就发生。

在真实人生这样就够,但在小说中则不是。

现在你能了解为啥我们在第八章不要写不要写无能的人。要让一个无能的人完成任何事,你得到跌入不可置信的好运中,这样一来会腐蚀读者对你故事的信服度,让你的故事变成由一团意外组成的杂碎。

你的角色不会只做在家中,被动意外的接到朋友麦斯的电话,主动的提供谋杀案中决定性的线索。你的角色必须想很多事,然后决定她要[打电话给人,好找寻线索]。再试过几个人之后,她依名单打给麦斯。麦斯并不想说,但你让你的角色坚持下去。最后你的角色说服麦斯开口,麦斯给她下一个线索。

用这种方法,取代毫无理由,靠着好运呆呆愉快被喂食,你的角色必须为她所想要的东西付出努力。这样读者才能被满足。

第一份小说的草稿,通常是充满的不可思议的巧合。你小说的角色来到一个陌生的小镇,会在街上与老友「巧遇」。或者她会买下一件垂涎已久的新装,只因为她「刚好」在一个午后走经过商店时,正在大拍卖,而这件衣服「正好」合身,她「正好」在想要这件衣服的安娜贝拉下手前五分钟买到了。

当妳为了方便而用了一堆松懒的情节,读者也许不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