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名等各家的治国思想,主张实力是战争的基础,只要有了绝对的实力,战争的胜利也就水到渠成。
大致看完第一卷,阎明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孙子》有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果你的实力远远不如对手,靠着计策谋略也许可以战胜对手一次、两次甚至十次、二十次,但是只要只要输一次,很可能就是万劫不复。而自己现在的实力不说和整个大汉帝国对抗,仅仅就是和护羌校尉部相比,自己的实力也远远没有达到立于不败之地的地步。这一战一旦失利,也许就是万劫不复。
可是事情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阎明希望能在这部《止戈经》中找到解决眼前危机的办法。第二卷《机势》则是详细叙述了对于开战时机选择的重要xing。《吴子》所谓四机: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四机具备,方可起兵,所谓待机而发,趁机而成。而一旦时机来临,则一定要当机立断,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取之不义,理所当然。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而对于时机的判断,《止戈经》中也有详细的记载。机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具体的判断则是引用《孙子兵法》中的一段话,故经之以五,较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事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最后,书中讲到,即使当时的时机已经十分成熟,仍然要预见到可能的后患。《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