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兵锋王座> 雷神之锤(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雷神之锤(3)(1 / 2)

绝壁下,短坡边,那正对凶险江流,靠在中越四号公路一侧;一处处自然、人工共铸,开放式半永固洞窟群,正是敌人火线最前沿支撑起几乎整个对我老山战区火线阵地辎重集散调配的综合物资贮存仓库(包括军火),还有作为前进基地车辆格纳/维修库(包括装甲)。同时长期侦查记录和‘魔术’昼夜监听分析判断,这里还是敌担负对我执行‘北光’作战计划的前沿指挥部所在。所以无怪乎当敌人在洞悉我参战各部队,趁胜追击,意欲在此虎口拔牙之时;已然一败涂地的敌人们会如此疯。清水河口村还有仓惶溃逃的敌人各苏械师残余,就是他们的命根;其中作为老山战区重要战略要点的这里,更是越军统帅的棺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不光有几乎成为了越军诸王牌师精神上挥之不去梦魇的我六连、红1团乃至与‘大红1师’;还有实际上维系老山战区,乃至于敌南疆战局根本战略走向的这里。然而就是这样越军统帅自认的铜墙铁壁,也绝不会想到注定成为其噩梦的六连乃至于红1团、红2团的兄弟,会以杀身成仁的必死信念,提着脑袋就冲这铜墙铁壁撞了上去!

当然作为敌人支撑老山战局战略支点的清水河口村,这铜墙铁壁般的防御部署还远不止于此。山脚下平缓地面上数十大型洞窟的上方,还满布着不少既用于屯兵,同时也用于储存物资,护卫其下边大型核心洞窟群的小型洞窟和坑道。明岗,暗哨,暗堡,火力工事同样也是分布于洞窟、坑道间,必不可少的设施。那林木稍稍稀落处,甚或干脆光秃裸露,丛林逐渐茂密间;正对‘入’字形河湾的大青山北麓的山坡上,敌人沿山散布了既可轰击611,又向北可拱卫清水口村防御,方圆3公里不少于2个的迫炮连。再加上沿山东西部属散落其间的两个火力支援连鸟瞰清水河口村核心防御阵地居高临下的射击;连同清水河南岸两处防御工事纵横交错的防御阵地群,构成了三波次东西兼顾,北为重心,结构紧凑,火力严密防御网。无怪乎几乎与我寸土必争的敌人们,会在611山麓末端,地势开阔平缓的清水河北岸,已成一片草坡的荒地上空出大片地去。面对敌人南岸三处防御阵地群由南至北,由上至下的枪炮火力;这几乎就是挺着胸脯正对着敌人枪炮口冲击。然而连长就是要以这样的方式,在北边溃逃的敌人逼迫下,领着我们冲去!纵然覆灭,亦要用这样的方式去激励身后赶来的战友;用敌人尸体或者自己的生命去为本该属于自己忠贞与荣誉证明……

防御设置仅止于此?不。倘若沿着大青山北麓再向上,相隔清水河口村上方不过1-2公里山坡的坡顶,沿着就近东西走向的越军17号战备公路分叉出来,一断回环在山麓间狭长盘山路看去,只要看得仔细便会便会清晰的现隐没在稍稍疏落在丛林间挂上伪装网,大约蔓藤形状的东西,零零落落一直蔓延到大青山北坡顶。毋庸置疑,那便是为防止我总前指调动空军力量,进行低空打击而敌人部署在大青山北坡上装备sa-7(9k32)雷德尔式地空导弹;各依地势散布山林数量甚众的zu23(23mm)、m37mm)、s6o(57mm)高炮阵地;还有一部17号战备公路配置待命,深藏在沿路数个隐蔽半永备工事中配备式数量zsu4-23/6-3o/2-57的合成防空加强营。再其上,满目青葱包围中的大青山北坡顶敌设置的sa-6‘正方形(根弗)’地空导弹连(基本是ma3-534载重车为底盘的机动导弹连)护卫着一个装备П2o警戒雷达、П15补网雷达和战术无线电通信收固定天线的一座陆军综合雷达/通信机站。

(ps:这地形只能用低空,当时可没一罩一准的巡航弹。sa-6为重装中低空导弹,sa-7为便携式防空导弹。)

再加上处处阵地上遍布不少的14.5mm高射机枪,12.7mm高平机枪;由高到低,由天到地,海量防空装备隔依地势,齐齐拱卫在清水河口村核心阵地方圆不足数平方公里的地域里,这才够成就了成为了抵在我老山战区胸口前致命匕:清水河口村的铜墙铁壁。更提别越军统帅当掉的裤裆,‘王牌’大甩卖,迅猛强压上来妄想挣回老本,尚未完全补整换装完毕的我们死敌:3o8、3师,共4团兵力……

小心在掩身山脚边嶙嶙山石后的肖剑卿,慢慢放下an/gVs-5昼夜通用型激光测距仪,脸色严峻的看了偎依在周匝神情同样严峻的4排兄弟们,一言不。恕不论那清水河南岸敌人重新修葺好边角的铜墙铁壁,就在北岸河谷中,他们攻击半径的正前不过5oo米的地方便有敌人放在明处的警戒阵地。一处处散布在河谷平原北岸由北向南‘入’字形河湾中短坡上的,是一撮撮架起了机枪,重型火箭筒;由军官(多为军士官)、政治委员、军事骨干组成,一为掩护敌混成装甲旅残余有序撤退,一为严防其炸营,兼顾督战与敢死队双重身份;对我六连摄尾追击起到防火墙作用的特务连。(ps:非通常称谓的特务连,而是类似于二战纳粹武装党卫队或苏联内务部纪律部队性质。当然这只是临时的。)再加上肯定隐没在朦胧夜色里,环伺在旁的敌人后继装甲侦察兵和一处处未知的暗哨、警戒/狙击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