吩咐了孙园去准备请柬,李成便换了公服准备进宫去见徽宗,由于这段时间蔡京等人的忽然沉寂,让李成非常不安。刚刚被孙园的宴会打醮祈福的说法提醒,自己已经有段时间没听说蔡绦有什么动静了。
自从蔡攸声势渐隆之后,随着蔡京被徽宗渐渐疏远转而信任蔡攸之后,蔡绦也渐渐不再引人注意。李成本来对这没怎么放在心上,被孙园一句话提醒,想起这几天蔡绦四处为蔡京在各处庙宇还愿,宣告蔡京身体大好。这自然是想重新掌权,要对蔡攸动攻势了。蔡京父子这样满城宣扬,徽宗不会现不了的,而这个时候自己被徽宗任命为疏密副使说不定还有徽宗另外的用意。
想到这里,他便想进宫再试试徽宗的态度,这件事毕竟来的太突然,之前竟然没有一点风声,这让李成越想越觉得不安。想起蔡京还愿的事情,他还是决定向徽宗辞去这个枢密副使!
带着李全,赶到宫门前,递了腰牌。来到皇仪殿时却看到徽宗正聚精会神地翻阅着几分奏章,李成想了想,还是上前跪下,低声道:皇上,李成年轻,才学浅薄,实在不敢担任着枢密副使一职,还请皇上三思!
徽宗神色一冷,猛地将手里的笔扔进笔洗内,这才转身怒道:怎么?看不上朕的这个枢密副使?!
李成听徽宗怒,急忙叩头道:皇上信任,微臣便是死了也不怕,何况一个官职,只是微臣这样忽然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难免会有人不服。只是这些人,不敢在皇上面前表露,必然会使些见不得人的手段来,微臣身家性命并不重要,只是微臣不希望看到皇上因此而失望,所以想暂时不做这枢密副使。
徽宗双眉一挑,冷冷地看着书案上还没有写完的一份奏章,点头道:此事的确没有和其他人商议,不过,爱卿虽然年轻,可是办事极是令人放心。这半年来,御史台报上来的事情少了大半,朕也难得轻松一点。既然你有这个能力,自然不应因年龄而不加重用。
说到这里,他转身望着李成,微微点头道:虽然你出自康王门下,但是这几年来,你的确叫朕十分放心。这几次若非你的举荐,朕也不会得到童贯这样一员能臣。何况你本身不攀权贵也是很令朕欣赏。天下间,恐怕没有几人能那样拒绝公主下嫁的。
李成听他说起当初的据婚的事情,便知道徽宗并没有生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不禁小心地道:皇上信任,李成深感惶恐。只是这次陡然升微臣来坐这枢密副使,恐怕皇上还有其他事情?
徽宗看了一眼李成,点头道:蔡京此人虽然不错,但是近几年来难免年老昏聩,很多事情朕已经不希望再由他去做,可是他却不能明白朕的一番苦心,屡屡和王黼为一些小事争闹不休,令朕失望。这次朕希望你为枢密副使后,能和童爱卿一起,将朝政承担起来,朕也好歇口气。
李成看他时时想着轻松,并没有想到自己身为皇帝应该承担的责任,心中又不觉暗自叹气。只是听他这样说,也不能不回答,只好做出一副恭敬的样子,拱手道:能为皇上尽力,是微臣三生之幸,
徽宗看着李成,忽然笑道:这下你该放心了吧?若是担心有人因此而心生妒意而在朕这里进谗,那就未免杞人忧天了。这段时间,蔡京和王黼、童贯之间渐渐不和,很是令朕心烦。你若能和童贯一起将枢密院的事情承担起来,朕也就放心不少了。
李成没有想到徽宗看似每天只是关心嬉戏赏玩,却对朝政看的如此清晰,渐渐明白似乎徽宗是想借自己和童贯来制衡蔡京和王黼。只是,这些人中个个背景深厚,自己这样被迫卷进这六人的权利争斗中,安宁的日子恐怕不会有了。看来自己想要在金兵南下之前,韬光养晦的想法是恐怕难以维持下去了。
刚想到这里,只听张才在殿外小心地禀奏道:皇上,王大人和蔡太师在殿外候旨,都说有要事求见陛下。
徽宗看了一眼李成,皱眉道:让他们进来吧。
片刻之后,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在殿外响起,同时,两个声音同时响起:微臣见过皇上,皇上万岁!
李成忙扭头望去,却看到蔡京和王黼同时跪在地上行礼,一名内侍上前就要搀扶蔡京。徽宗淡淡地道:两位爱卿有何要事?
蔡京刚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拱了拱手,正要说话,却刚好看到站在徽宗身前的李成,脸色顿时一变。
王黼这时也看到了李成,神色也有些不大自然起来。只是他一向狡诈,只是拱手笑道:想不到李大人竟然也在殿内,本官尚未恭喜李大人高升呢。
蔡京冷哼一声,不满地皱眉道:皇上,枢密副使一职关系重大,李成年纪轻轻,骤然担任这样重要的实在叫人放心不下。
王黼接口道:李大人年少有为,令人钦佩,这次又有举荐之功,皇上封赏自然应该。只是,枢密副使一职事关重大,皇上还是慎重考虑一下为好。
徽宗冷冷一笑,指着李成,向蔡京点头道:太师以为李爱卿为何会进宫呢?
蔡京闻言,颤巍巍地起身拱手道:皇上。李大人恐怕是担心老臣等前来进谏,所以提前来见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