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快快请起!赵昀一把扶起叩拜的大内密探零零九,爱卿一切可都安好吗?
清源听到皇上第一句问的就是自己的安危,不论是发自真心抑或是帝王权术,还是心中一暖道:托皇上洪福,清源一切安好,不辱皇上所托!
什么!听到清源的回答,赵昀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莫非真的是天佑大宋吗?想到激动之处,赵昀年轻的脸上一阵滚烫,刚刚坐下一半的身子又立了起来,快步走到了清源面前。
清源也是珍而重之地从怀中掏出一物,将之递给了双手发颤的九五至尊。赵昀深深吸了一口气,接过清源递来之物,这是一个不起眼的油纸包,可是谁又能想到其中之物的珍贵呢?赵昀小心地打开了纸包,露出了那泛黄的纸片,看着那纸上的描绘的山水还有‘永旺’两字,心中一惊一喜,喜的是清源果然带回了心中所想之物,惊的是为什么这地图怎么只得四分之一呢?
清源也是注意到了皇上脸上的异色,小心翼翼地道:小的依足皇上的嘱托,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宫廷画师李唐的真迹,又按照皇上传下的密法,打开了‘双龙抱珠锁’,可是内里所藏的只是这幅残图而已。清源并无藏私隐匿,还望皇上恕罪!
赵昀方才的心情可谓是大起大落,听到清源的解释,眉头紧蹙了半晌,末了才释然道:爱卿世代忠烈,丹心碧血,朕又怎会怀疑于你?只是功败垂成,有些沮丧而已!唉――
清源闻言松了一口气,正不知如何应答,赵昀却是语调幽幽地继续道:清源,你可想知道朕是如何知晓‘采薇图’中会藏有此宝图呢?
清源对于赵昀的此问有些措手不及,大内密探向来只是按旨办事,从来不会过问背后的因由,今日听到赵昀此问,顿时愣在了当场。
赵昀没有在意清源的反应,继续自顾自地言道:朕并非宁宗皇帝亲生,乃是武功郡王的九世孙,当日太宗皇帝弟及兄位后,为了平息祖上的怨气,赐下了金简一柄,授予‘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之权。这段两百年前的往事轶闻,爱卿可曾听过?
身为大内密探自然不会对这桩大宋宫廷最大的公案感到陌生,太宗皇帝赵光义以莫须有的‘金匮之约’从其兄手中接过帝位,抢去了本是属于太祖四子赵德昭的皇位,事后则以刻有‘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八字的金简赐予赵德昭以作安抚,并将其册封为武功郡王,民间也常常称这位手持无上权利金简的王爷为‘八贤王’。从此之后宋朝皇帝都是太宗血脉,直到南渡之后高宗皇帝没有子嗣,才将帝位重新还到了太祖一系的血脉手上,这位百年之后再得帝位的太祖后裔乃是太祖第八子赵德芳之后,随后皇位又传三代,到了先皇宁宗,又是同样无子,只好从民间寻来了这位八贤王赵德昭的子孙,也就是当今圣上赵昀。至此之后,这至尊之位兜兜转转了一圈,总算九九归圆,回到了八贤王一系。
当然这只是宋朝皇帝传承最为简单的描述,若是要将太祖死前的‘烛影斧声’、高宗的‘金甲神之梦’、史相如何废太子拥立当今皇上等事情都一一讲来,怕是一天一夜也是难以尽表。
这段皇家的百年秘史恩怨在清源脑中一闪而过,当下便避重就轻地道:八贤王的声名流传百年,如雷贯耳,清源听过。
赵昀不理会清源话中的小技巧,继续道:当年武功郡王之所以会忍气吞声,这柄金简的确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却不是为了什么‘上打昏君、下打谗臣’之权,怕是只有那些愚妇愚民才会信以为真吧。祖上之所以看重这支金简,乃是因为简中藏了一桩极大的秘密。
清源听到这里,心中一动,
正当清源好奇心顿起的时候,赵昀却是话锋一转,后来太宗皇帝出征幽州归封赏朝臣之时,先祖也在受赏之列,却不料太宗皇帝却是以一句‘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逼死了祖上,金简自然也被收了回去,一直保存在了宫中。但是金简的中的秘密却是从祖上开始,口口相传,一直到了朕的这代。
可是朕进宫之后,寻遍大内深宫,却是找寻这支金简而不得。起初朕以为金简是失落在了南渡之时,后来偶然间翻看由徽宗皇帝南返妃子带回的起居录时,看到了‘上与北巡途上赐金剪与画师李唐,嘱陈妃传言高宗务必寻回’一句,才明白了金简的下落。
金简所藏之秘乃是太祖皇帝发现,作为皇位继承者的先祖武功郡王也是从太祖处得授了其中真正玄机,而太宗皇帝不过是一知半解罢了,想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将此秘封藏在金简中,做个顺水人情赐予祖上吧。太宗不甚看重此秘,其后一脉自然更是如此,却是料不到百年后那位兴趣广泛的徽宗皇帝却是真的剖开了金简,想来当时沸扬一时的‘生辰纲’一事也是与之有关吧。可惜靖康之难后,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了江北,徽宗皇帝不想此秘密落于金人之手,便将其交给了其信任的画师李唐,嘱咐他将此带回江南,待得自己南返之后,再完璧归君。
却是料不到徽宗这一去,却是终生没有南返,而李唐也是在南逃之时受了重伤,画下传世名作‘采薇图’后,不久便暴病而亡。高宗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