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女生小说>小寒资料集> 解冤释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解冤释结(1 / 2)

解冤释结在科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冤对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牵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宋代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三称:6。ogyittek3gt

凡人处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负财积诸冤结以致阴讼牵连无由托化既承天恩开度得领荐修但其间怨气切齿因邂逅恐生紊乱当依斋法用符文随事与之解释使回心向道解结和冤庶可同登乐土矣。1在道教科仪中有独立的解冤释结斋仪也有将解冤释结的内容包含在某些科仪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和《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等后者如炼度仪和施食仪。2不论是独立的斋仪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仪中解冤释结都属于黄箓类的内容。\的3k98t59bofo7

早期道教的《太平经》认为以道德准则为指导思想的社会是无冤结社会称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认为君为父象天臣为母象地民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扰扰之属悉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也乃天使相须而行不可无一也。一事有冤结不得其处便三毁三凶矣。而神仙世界也是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与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3以这样一种无冤结的太平社会理想作为追求的目标反映了两汉社会绝大多数民众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冤对中寻求出路的一种美好愿望。但是据现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仪似乎尚未有解冤释结的内容。hgmd5nnet1quk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七至一百二十二有《道教灵验记》记载了许多修道学道获验的故事其中《赫连宠修黄箓斋解父冤经》《李承嗣解妻儿冤修黄箓斋验》《公孙璞修黄箓斋忏悔宿冤验》《徐翥为父修黄箓斋验》和《鲜于甫为解冤修黄箓道场验》等大都与解冤释结的内容有关。4这些故事大多生于隋末唐初皆称由于人世的杀戮冤对致使生人或后代灾疾不断经过修建黄箓道场后永解冤结生人消灾平安亡人升登仙界。但在这些记载中也未见单独的解冤释结科仪的内容。be2qs4ymxivsmm

《道藏》收有《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全文仅三百余字说太上道君在玉京山所见众鬼在地狱受苦皆因生前不忠、不仁不慈、不孝杀害众生所致。只有专志入静持斋行道诵念此经才能解冤拔度各获升。文字古朴仪式简便便于个人诵念行持;再从其用太上道君神号这一点来看估计此经出于六朝时期。《道藏》另有《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5经文与《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大致相同当系重出之误。但其中神号已改为天尊、太上当指道德天尊与太上老君疑为唐代以后道教中人所改。netnetbsp;唐末五代杜光庭编撰的《无上黄箓立成仪》和《道门科范大全集》等收有大量道教科仪经文范本虽无独立的解冤释结科仪但在科仪中多包含解冤释结的内容。如《忏谢疾病仪》的《清旦行道》祈请众圣为弟子某削除死籍汪上生名解厄祛灾和冤释对宿瑕清荡积过销平星辰回临照之文年运息刑冲之咎。《午朝行道》称沥恳披心立斋祈福按灵仙品格开八景坛场精备香灯虔伸忏谢伏冀玉清万圣金阙众真鉴纳丹诚降流玄佑地无简对水绝盟言鬼断冤仇人销谋议。星辰行度无临照之凶;本命行年无刑妨之咎。《晚朝行道》则忏谢前生今世宿罪深尤或违天地覆载之仁或亏日月照临之德犯二气五行之性伤三光六纪之和前冤未除后罪重结故杀误伤肆意任心不识因缘罔知忌讳六情所起于犯幽明三业所犯负越经训成兹报对构此灾危。6所有这些解冤释结的经文都是以道士表白祈奏请求神灵宽恕解除冤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北宋末年形成而在南宋时期起广泛流传的炼度、祭炼、施食仪中一般都有解冤释结的内容。yk的d1mlvbn1p1netbsp;至今仍在香港地区演习不衰的《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中将人生的冤对概括为十种即十伤:杀伤、自缢、溺水、药死、产死、伏连、冢讼、狱死、邪妖、积生。7其中积生冤对是因为纵幸免于人间必萦缠于地下的人际冤对的延续只有邪妖冤对是非人际的内容。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累世仇雠历推迁而不释的人际关系便成为科仪经文中有关冤结的主要内容。至于解除冤结的方法除了祈请神灵宽恕以外还采用符、咒、诀等方术化解冤结。《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符简轨范品》有解诸类冤结的内容除了同上述十伤相对应的解杀伤冤符、解缢死冤符、解溺死冤符、解药死冤符、解产死冤符、解伏连冤符、解冢讼冤符、解狱死冤符、解妖邪冤符、解三世冤符外还有解冤释结符、和冤释对符、解咒诅符以及拔罪解冤符等。8在《灵宝玉鉴》中也有解冤符全称灵宝解冤释结升度真符符文包含解释冤结和升度朱陵等八个字称神符告下解冤释结永脱仇雠执对分别衅缘俱尽不生恶业出离寒庭罪根消灭一如告命。9近代上海道教有独立的解冤结科仪形式是两名道士坐于灵位前边念白边唱赞旁有乐队伴奏类似说唱。上海道教协会藏有光绪三年(1877)道士康友梅的该科仪抄本据抄本附记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