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诗经》
《史记-;封禅书》载曰:‘;昔日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一句话阐明了嵩山在五岳中的重要地位。
嵩山尧舜时代称‘;外方‘;;夏禹时称‘;嵩高‘;、‘;崇山‘;;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始定‘;嵩岳山‘;为中岳以后各代均称嵩山为中岳。
中岳嵩山东西长达6o千米共有七十二峰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其主峰海拔1512米气势磅礴犹如横卧的巨人古人说‘;嵩山如卧‘;明朝的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则说嵩山像一条很清瘦的卧龙道出了嵩山独特的形体特征。
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4o米。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幛苍翠相间峰壁环向攒耸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极峰‘;则以《诗经-;嵩高》‘;峻极于天‘;为名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登上峻极峰远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山峰间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古人吕守曾有诗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游人心境的愉悦与宁谧。
少室山东距太室山约1o千米。据说夏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少室山山势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主峰御寨山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声威赫赫的少林寺。少室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载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柜一处人称‘;小饮马池‘;水量能供万人食用传说明末李际遇起义即在此处驻兵。
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座高山层峦叠嶂绵延起伏于黄河南岸。自古以来它们引起了许多诗人的遐想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于是历代的墨客骚人、僧道隐士以及帝王将相根据这些山峰的形态和面貌。差不多给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丽的名称遂有七十二峰之说。在这些群峰的环抱里以至峰顶之上逐步盖起了无数的梵宇琳宫、道院僧房。于是乎古代的帝王们也在这里建立行宫学者们也在这里建立书院隐士们也在这里沽名钓誉寻找做官的捷径而今人们则在这里寻幽觅古饱览大好风光。
嵩山位于中原是中华民族最早祥、活动的地区之一。2ooo多年前大禹曾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号称天下之中。相传嵩山是中岳神居住的地方历代不少帝王在此游兴封禅。汉武帝登山时听到山呼万岁之声故今有万岁峰;唐朝武则天封嵩后改县名‘;登封‘;。自南北朝(公元42o~589)起嵩山就成为宗教、文化荟萃之地建有72亩。
嵩山主要景观
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登封县城东4千米可乘车前往十分方便。它背倚黄盖峰面对玉岸山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乃五岳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所庙宇。
中岳庙给人的印象是大。规模大庙宇大神像大气魄大。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该庙现占地面积1o万余平方米庙房4oo余间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它们仿佛是一群历史老人静谧的肃立着对游人诉说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岳庙历经2ooo多年的沧海桑田风吹雨打多少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到现在。
中岳庙举创于秦代原名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历史上的汉武帝对于建设全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因时代的局限到了晚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说渴望自己能够同传说中的轩辕皇帝一样成为神仙。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o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生了奇迹:随从的官员在山上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其实这是方士们为博得汉武帝欢心投其所好而设的一个骗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贪恋长寿的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使中岳庙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太室山也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
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展。武则天来此封禅称嵩山为神岳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武氏对中岳庙的情有独钟使它的声望日益兴盛八方传播。唐玄宗在当时的中岳庙址重新增修庙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为之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宋太祖金妆神像岳神的冠戴衣着沿袭至今。以后又绘饰壁画遍植松柏不断为之增添光彩。各代经过多次修建清乾隆年间更大加修整又设宜道会司以掌管全县的道教事务。乾隆十五年(公元175o年)十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