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想到了徐庶的担忧所在,不等他问出。便满怀自信地道:元直放心,刘表不是五宦侯与十常侍,他做不出来那样的事。何况他乃是爱名之人,一向珍惜自己的羽毛。他的仁义之名保持了半辈子,绝不会在此时做出自毁名声、晚节不保的事来。此事大义当头。他若不想失了自己的忠义之名与荆襄士子之心,那此事他不答应也得答应。
这就是舆论的威力!周瑜在心中补了一句。他就是要利用舆论的威力来对刘表施压,动襄阳学宫的学生联名上书,游行请愿。这势头一旦挑起来,他就不信刘表在这样的压力下敢不答应。
这种事情在后世很常见,他自己都亲身经历过几回,在媒体的舆论压力下,有时你不得不被迫做出一些选择与答应一些事情。可以使之好。也可以使之坏。在后世。可说谁掌握了言权,谁就是站在正义与有理的一方。
这时候没有什么新闻媒体,但他可以通过学生去造势。学生们在任何时代都是热血与激愤的知识分子,历史上像太学学生联名上书请愿这种事也并不鲜见。后世的近代史上,学生运动与游行示威等等。更是一场连着一场,多少热血学子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大义而不惜性命。现在的大义便是忠君,维护大汉天子与朝庭的威仪。
周瑜接着将自己的计策向徐庶详细道来。也不避身后的雨荷。在他来说。这贴身小婢女是自己人,许多事情都不需避及。
他也了解雨荷的为人,知道她不会把自己的事情向人胡乱言说。若她有胡言乱语、藏不住秘密的毛病,前一任的周瑜便早不要她了。
好,果然妙计!徐庶听罢,不由击节赞叹,对周瑜能想出此计实在佩服。这哪是或可逼迫刘表答应他们的建议,而是一定。周瑜先前的话实在是谦虚了,反正徐庶心想若换成自己,那也是得被逼就范。不答应也得答应。除非他能不顾名声,施以辣手镇压。
但他不是这样的人,做不来这样的事,而刘表也不是这样的人。同样也做不来。他不是曹操。不是枭雄。若此事的当事人换成是曹操,周瑜绝对不会用这样的计策,用了也八成不会成功。但荆州是刘表当家,他此计便是吃定了刘表,用的是正大光明的阳谋,刘表即便知道了是有人蓄意挑动襄阳学宫的学生,他也同样是无可奈何。
口石
周瑜道:此计还需元直出力。晚上你去孔明家中与他们相聚。若刘表已然答应了迎天子那便罢了;若他没有答应,你便将此计道出。让孔明他们与你一起行事,明日便去学宫中联系与说动学子们。勿要着急,多花几日功夫,说动的人越多越好。此事便在于人多,人少根本不能成事,至少也得有二、三百人方成。若能将襄阳学宫的千多学子全都招聚起来,那才是最好不过。你与孔明他们都是襄阳学宫的学子,正好方便行事。
他们进城时跟黄承彦说好的晚上相聚的地点,正是诸葛亮的家中。晚上周瑜是不会去的。他表现得不关心这些事情。自然要置身事外。行此计策,也要把自己择在外面。没人知道是他做的最好。置于刘表会否答应迎天子驾入襄阳的建议,他自然可通过徐庶来知道。何况到晚上刘晔也会带回来消息。
徐庶点头答应,又与周瑜商讨了一些细节,告辞离去。
周瑜目送徐庶离去,轻轻舒了口气,转身看向身侧后跪坐的美丽小婢女,张开双臂笑道:来,雨荷,咱们继续!
啊?
美丽的小婢女再次愣住,瞪大了一双妙目,惊慌、羞怯地不知所措。
求订阅,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