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办婚礼?”“婚房准备得怎么样了?”而无法得到炜母亲百分之百的信任。再加上几次见面,炜的父母,作为男方的家长,从未主动提及婚礼的事项,让龙的母亲很是生气,这种婚姻大事,男方不提难道还要等她们女方来开口吗?他们到底是在娶儿媳?还是在嫁儿子?有了这样的偏见,亲家的关系自然也就不会好到哪里去了。
炜的父亲,常年在外地,跟龙的接触并不多,理应不会有太多的矛盾才是。可是就连这仅有的几次会面,都因炜父亲做事不顾及场面而闹得不欢而散。让龙和龙的母亲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并没有太多的好感。另一方面,炜为了自己的婚姻大事而跟做事拖沓的父亲摩擦不断,每次都以“闹翻”收尾,使得父子俩的关系不复从前,彼此间结下了不小的心结,影响了父子间的感情。
炜的母亲,原本是一个还算好相处的人,除了为人有点小气自私之外,并没有太大的毛病。如果,龙没有跟她同一屋檐下相处那么久的话,根本就不会发现她这个缺点,也就不会对她产生任何意见了。
别人说“婆媳难相处”,的确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因为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做出来,产生的效果就会不一样。
自从跟炜的母亲住在一起之后,龙发现跟自己大方的母亲比起来,炜的母亲显得过于小气了些。她从来就没有“买单”的概念,无论是在外面饭馆吃饭,还是逛超市买东西,甚至连手机费,她都不会主动提起要支付自己的那份。
移动公司搞活动的时候,炜特意去办了个家庭套餐——“先消费,后付账”,把龙、龙的母亲、他自己和他的母亲这四个人的手机号全都绑在了一起。这样一来,四个人之间通话不但不要钱,他们的手机号也永远不会“停机”了,更不会发生因手机欠费停机而联系不到人的状况。并且,由于龙的手机号是主号码,只要龙每个月根据账单去支付所有人的电话费,两位大人也无需再给自己的手机买充值卡充话费了,可以说,这一举动省了她们不少事情。
龙的母亲,在刚开始的几个月里,每个月都会给龙钱,作为支付她自己的电话费。即使龙再怎么推拒,龙的母亲还是坚持要给:“虽然妈妈平时很节约,电话费也没有多少,但是该自己付的就一定要付!这是原则问题,一定要分清楚。就算是母女,也要明算账,妈妈不喜欢占人家便宜,你是我女儿,更应该了解我的个性。”一番话说得头头是道,逼得龙不得不收。
后来,龙的母亲见每次给女儿钱,女儿都不好意思收,于是就改变了行事策略,过上几个月一次性给女儿一笔钱,当作之前的电话费。既维护了女儿的面子,也不违背自己的处事原则。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为女儿考虑,希望自己“上路”的表现,能让女儿在男方家抬头挺胸地做人,不要因贪小便宜而被别人看不起。
反观炜的母亲,则是一点儿表示都没有,甚至提都没提到过要自己支付话费,好像儿子、儿媳妇为她付费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的做法让龙的心里不太舒服,并不是她小气要计较这点儿话费,只是炜母亲如此理直气壮的态度让她觉得这样的婆婆很难讨好,因为,自己做的再多在她眼里也是应该的,她不会有丝毫感激或感动。
对一个人好,不一定要得到对方的回报。这个道理,龙明白。可是如果对一个人好,对方丝毫感觉不到,这样的付出,龙就不太甘愿了。毕竟,“不做无用功”是龙的行事准则,她也不想违背自己的原则。
更何况,如果炜的母亲真的是这么“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的话,也就算了。偏偏炜的母亲没事的时候,就会在吃晚饭的时候跟龙聊天,把她单位里听到的一些别人家的家常说给龙听,以此来教育她为人处世的道理:“李阿姨成天在我面前说她媳妇小气,买来吃的东西总是藏在自己的房里,从来不肯拿出来给公婆分享。其实嘛,老人家能吃掉你多少东西呢?买来东西就大方点,放在厅里又不要紧,做事何必那么小家子气呢?反而惹来别人说闲话!何苦呢?所以啊,我看李阿姨的儿媳妇不是小气,而是不会做人。这个姑娘太不聪明了,难怪老是讨不到李阿姨的欢心。”
龙听到自己的婆婆当着炜的面,说出这番话来的时候,暗呼“好险”。幸好龙从来都不是小气的人,买来吃的也总是会客气地叫上炜的母亲一起吃。要不然,就要变成婆婆口中“不会做人”的笨儿媳了。
自那次之后,龙做事更加小心谨慎了,每次从超市买来吃的,也总是放在厅里,而不是拿进自己的小房间,即使是自己爱吃的零食,也一样。就怕自己一个不小心,而惹来婆婆的不高兴。
只是龙不明白的是,既然婆婆能对别人家事说三道四、评头论足一番,那么为什么当事情发生在她自己的身上,就不会自我检讨了呢?自己的婆婆,到底有没有意识到她自己平时的言行,给人的感觉也是“小气自私”呢?难道从来没有人告诉过炜的母亲,她有多么地不会做人吗?还是婆婆跟炜一样,有着“双重标准”的处世原则,只会对他人要求严格,对自己就降低标准了?
对于这一切,龙只是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