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之后,公元前488年秋十月,宋国发兵五万向曹国发起进攻。由于刚刚打了败仗不久,曹国国内的士气很是低落,宋国很快就占领了曹国的五座城池。
丢失城池之后,曹伯阳这才意识到了自己当时的行为还是有些鲁莽,但是现在宋国已经打来了,当务之急还是要想办法如何退兵才是上策。
他找来了公孙强商议,农夫出身的公孙强面对如此严重局面,自然是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无奈之下曹伯阳只好请教曹叔,老臣曹叔虽然对曹伯阳宠信公孙强感到气愤,但是面对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还是能够顾全大局。他对曹伯阳说道:“国君能有今天的局面全因公孙强逞强所致,老臣建议杀公孙强以鼓舞士气。”
听完曹叔的话,曹伯阳面露不悦:“虽然伐宋失败,但是他也是为了曹国好才出此下策的呀!这也不能全怪他,杀他寡人于心不忍。”
曹叔:“既然国君不愿意杀公孙强那就只有等着曹国灭亡了。”
曹伯阳:“有那么严重?”
曹叔:“伐宋失败,曹国将士的气都在公孙强身上,如果国君不处理公孙强,三军将士就不会用命,到时候曹国不亡国都难。”
曹伯阳无奈的说道:“既然这样那就先把他免职,等到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再杀也不迟。”
曹叔见此就知道国君是在等待此事一旦过去又会重新启用公孙强,于是叹了口气说道:“看来国君还是没有清醒过来呀!既然如此老臣也就无话可说了,告辞。”说完曹叔准备走出大殿。
见曹叔要离开,曹伯阳极力挽留道:“叔父莫走,我这就处理他还不行吗?”
曹叔停下脚步,等候曹伯阳的处理意见,曹伯阳一看只好下令将公孙强收监,等候问斩。
既然国君已经将公孙强收监,曹叔也不好再说什么,于是继续向曹伯阳拿出了他的救国之策。曹叔:“国君,当务之急国君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向晋国承认错误,请求晋国出面干预,要求宋国撤兵;二是如果晋国不答应,就要赶紧派人前往邻国齐国、郑国请求援兵;三是选派得力大将领兵抗宋。”
曹伯阳:“既然如此寡人就拜叔父为相国打理此事,还望叔父不计前嫌为国效力。”
曹叔:“当此国难自己,老臣就是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商议好之后,曹叔就马不停蹄的前往晋国。
到了晋国之后,曹叔很快找到了执政赵鞅的执政府,不过老头这一次却吃了闭门羹,无论曹叔如何通禀,赵府的大门始终没有为他打开。虽然赵鞅不愿意见自己,但是曹叔这次是横下心来了,不管你赵鞅如何我都要见到一面,于是曹叔让人带来铺盖,就在赵府门前睡下了。第二天一早赵鞅本人还是没有见曹叔,不过却派来了阳虎,见到阳虎时曹叔跪地大哭请求晋国原谅曹国的无知。
阳虎:“曹叔快快请起,我们还有话要说。”
曹叔起来后,阳虎并没有让他进赵府的大门,二人就在门外说话。阳虎说道:“你也知道曹国能有今日全是咎由自取的。”
曹叔:“虽说是曹国咎由自取,但下臣还是希望晋国大人不记小人过放曹国一马,派人前往宋国要求撤兵,不然曹国就完了。”
阳虎:“晚了,现在的形势是大水已经冲了龙王庙你才知道烧香了,太迟了。等到晋国的使臣到宋国的时候说不定曹国已经被灭了。”
曹叔:“这么说晋国是不肯救曹国了?”
阳虎默然,既然如此曹叔也不敢逗留,他在这儿多呆一天曹国就多一份危险,于是曹叔愤然离开晋国,马不停蹄地赶往齐国。
待曹叔走后,阳虎向赵鞅建议道:“主公应早作准备才是,如我猜的不错,曹叔一定是去了齐国请求齐国发兵救援曹国。作为传统盟友齐国一定不会坐视曹国灭亡而不管,定会派兵前往。主公如果我们不出兵,宋国要想灭曹可就难了。”
赵鞅:“你的意思是我们发兵帮助宋国灭曹?”
阳虎:“非也,我的意思是我们出兵曹国边境,一旦齐国出兵我们挡住就行了,至于灭曹之事还是由宋国去办。一旦我们出兵曹国,说不定还会引起宋国的警觉,以为我们要和他争利益。”
赵鞅:“如此甚好,依你之见何人可担当此事?”
阳虎:“韩庚。”阳虎之所以建议用韩庚意思再明显不过,若用魏侈带兵弄不好就会和齐国打起来,而智氏又和齐国的关系有点说不清,看来看去只有韩庚最为合适。
当然赵鞅也不是傻子,这一层意思自然清楚,于是赵鞅说道:“好,就命韩庚率五万兵马驻扎曹国边境防止齐国进犯。”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当韩庚带着五万兵马驻扎曹国边境数月后一直没有见到齐国援救曹国的兵马。
原来,当曹叔请求齐国出兵的时候,齐国却因为国内政局不稳为由推脱了救曹之事,其实齐国陈乞早就知道了晋国与宋国联盟时的承诺,更知道宋景公的女儿南子已经是赵鞅的宠妃,此时救曹就等于与晋国撕开脸皮,陈乞当然不会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