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杨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队> 补充之有空去这些地方看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补充之有空去这些地方看看(2 / 3)

们有着保定青苑军校毕业的资历。所以这些伪军官的正规化程度和作战能力,以及部队的武器装备,均要高于那些本地伪军组成的治安军杂牌部队。

过去的满城县,有十来个乡(现在只有八个乡)、几个镇。但真正能称得上根据地的,只有一个乡——刘家台乡。刘家台乡的慈家台村,从38年起就建有抗日政权。从39年冬开始,当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抗日根据地遭受到日本鬼子攻击的时候,一分区司令部就秘密转移到慈家台村,以及慈家台周边的长角台村和小兰村。此外,满城县的坨南乡一些村庄,比如东赵庄、西赵庄;神星镇一些村庄,比如魏庄;还有石井村等等。虽然建有共产党河北满城县委机关,一分区主力一团、三团也经常秘密进驻,有时驻扎的时间也不短,但那些地方都是游击区,或者叫根据地的边缘地区,还不能叫作根据地。

当年,所谓的根据地,最主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公开建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权。当地老百姓向共产党的基层政权交公粮,而不是向伪政权交公粮。当地老百姓所从事的所有抗日救国活动都是公开的。建有秘密政权或两面政权的。比如满城县委长时间秘密驻扎在东赵庄。那不叫根据地。叫游击区。而公开建有敌伪政权和敌伪炮楼的地方,是敌伪的统治区,八路军称作“敌占区”。

1941年10月,日本鬼子突袭我冀中军区原长角台乡芝兰沟根据地。150多名战士、伤病员和白求恩学校的部分护士,以及50多名民兵担架员在转移时全部惨遭杀害。战争停止后,为防止日本鬼子破坏,部分烈士遗体被八路军和当地老百姓掩埋在芝兰沟一带不同地方。

这说明,即使是有八路军主力保卫的抗日根据地,也是不安全的。遇到有强大的日伪军进攻,武器弹药贫乏的八路军只能转移,把根据地让给敌人。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从抗战时期敌伪统治的满城县城到抗日根据地刘家台。直线不过五十来里地的距离。尽管是山路,和平时期一个人步行一天,尽可以走到了。从刘家台乡再到小山村慈家台,也不过十来里山路。今天,刘家台。包括过去一分区、三分区、平西挺进军占据的许多过去贫瘠的山区,如今都被开放成风景秀丽的旅游度假村,乘车的游人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1944年2月,从被鬼子占领的狼牙山区转移到慈家台的一分区司令部,原来的根据地只剩下狭长的一条,临时组成了一个“易满徐抗日联合县”,这就是一分区抗日根据地最困难时候的全部家当。几个月后,处在艰难状态的一分区,奉晋察冀军区的命令,调一个主力团到陕甘宁边区参加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光荣任务。一分区派出主力老一团,由团长邱蔚、团政委陈海涵带队,奔赴延安。一分区政委罗元发奉命一起同行。当时的出发地就是慈家台南边的刘家台村。

三团当时驻慈家台东北一带,奉命对易县方向进行警戒。从三团再往前,接近敌人的石井村地区,是张行忠、郑旭煜率领的保满支队。如果从慈家台往北看,当时活动在易县、龙华县、涞水县、涞源县、蔚县的广大地区的一分区部队,稍北边是区队长马辉、政委黄连秋三十四团改编成的二区队,驻地龙华县南、北城司一带。二区队往东是宋学飞、张如三带领的二十五团,驻地是易县东娄山一带。二区队以西是大队长唐凯、政委龙道权、政治主任沈图的抗大二分校一大队。再往西涞源县上庄,二十团。

杨成武司令员和一分区的几位领导当时已经带领一分区指挥机关转移到易县西边的小兰村。小兰村在易县良岗乡以西,靠近涞源县境。为了给远去的一团送行,杨司令一行人专门赶到慈家台,又从慈家台赶到一团驻地刘家台,为远赴延安的一团送行。

老一团走后,三团的防区扩大,于是三团团部从满城的坨南地区后撤,前面几个连之间的距离拉得更开了。一团走了,一分区主力还有三团、二十五团。这两个团自打成立,就从没有离开一分区的领导体系。以后郭天民领导的冀察军区成立野战军,这两个一分区的主力团组成一个作战旅。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两个团的后身侥幸依然存在,是六十五军一九三师的五七七团和五七八团。

44年9月以后,杨司令调到冀中军区任司令员,原三团团长肖应棠接任一分区司令员、新任一分区政委杨士杰、新任一分区副司令兼参谋长马辉、新任一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龙道全。

肖应棠走后的三团,团的领导班子改组。新任三团团长郑三生、新任三团团政委郑秀煜、新任三团团参谋长李长汉、新任三团政治处主任洪璞。郑三生原本是郑旭煜的下级。1938年,郑旭煜在黄寿发、袁升平、邱蔚的手下当营教导员的时候,郑三生还是四连指导员(五连指导员徐信,后来调一分区任警卫连指导员)。39年被陈正湘看中,认为是指挥打仗的好材料,从此不作政工干部、改作军事干部。新组建的一分区司令部、政治部领导机关离开慈家台,移驻在易县良岗的小兰村一带。一分区指挥机关长时间驻扎在慈家台,是因为当时整风运动的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整风完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