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追随内心> 第25章 卷土重来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章 卷土重来 (1)(1 / 3)

1993年,NeXT终于彻底败下阵来,新闻媒体多年来一直对史蒂夫·乔布斯宠爱有加,现在就像伤透了心的情人,对史蒂夫恨之入骨。美国一个备受尊崇的商业记者约瑟夫·诺切拉(Joseph Nocera)发表了一篇特别的自我检讨。文章讲述了自己1986年在NeXT生活的一个星期。在这期间,他近距离地记录史蒂夫的一举一动,也为他的魅力所倾倒。他在《时尚先生》杂志上写了一篇关于史蒂夫的文章,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诺切拉亲眼目睹了史蒂夫如何在会议上辱骂员工,如何在每件小事上反复思量,连在公司的冰箱里放什么品牌的橙汁,史蒂夫都要纠结再三。然而,诺切拉还是写了一篇吹捧史蒂夫的文章。

然而,今非昔比。如今,史蒂夫的性格缺陷已经让公司危在旦夕,诺切拉决定重读当年的文章,果然有了不同的体会。1993年10月的《智族》杂志上刊载了诺切拉全新的文章,文中他坦言,一想起当年如何被史蒂夫耍得团团转,就觉得“羞愧万分”:“乔布斯说的每一个字我都信以为真,我绝对不是第一个上他当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他洞悉你的弱点,知道怎么做才能让你举手投降。现在我总算看明白了。”

诺切拉花了10年时间报道商界领袖,可他承认,史蒂夫是他见过的最具号召力的领导者。诺切拉最后总结道:“乔布斯最大的悲剧在于,他骗尽天下人,最后也骗了自己。对于他编织的谎言,最执迷不悟也不愿醒来的人就是他自己。”

几周之后,新一期《财富》杂志封面专题“全美最苛刻老板”,史蒂夫也位列其中。这篇报道文笔辛辣,说史蒂夫“聪明过人、风度迷人,但他脾气火暴,对员工辱骂责备,那是家常便饭”,还说他“追求完美到了一种不近人情的境地。他给员工的压力过大,再勤奋的人都会濒临崩溃”。在文章末尾,作者还写道:“尽管史蒂夫·乔布斯拒绝接受本文作者的采访,但他办公室的几位NeXT公司现雇员却透露,史蒂夫正经历‘一次重大的性格变化’……”

听到这些外交辞令,什么“变化”、“转变”,这位记者当然不会买账。但实际上,尽管史蒂夫曾经劣迹斑斑,经常长篇大论辱骂手下,反复无常,对别人“先引诱后抛弃”,但这一次他真的开始变温和了很多。

史蒂夫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比起原来也缓和了很多。他一心远离生意场上的纷纷扰扰,大部分时间都躲进了家庭这个避风港,在亲情里寻找慰藉。他不再计较过去那些争执与对抗,与原来的仇人也冰释前嫌。苏珊·巴恩斯与他重归于好,但苏珊打电话去公司找他开会,他总是不在。史蒂夫并不是出去旅行,而是躲在了家中。助理建议把开会时间定在星期二下午,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史蒂夫才会照常上班。

史蒂夫安心地待在奥德帕洛阿尔托的家中,打理自己的小花园,陪伴自己两岁大的儿子里德。他有时会领着里德造访鲍勃·梅特卡夫在伍德赛德山脚下的农场。鲍勃的妻子罗宾在农场里养了一些不寻常的动物,甚至还有一头白色美洲驼,对小里德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片乐园。里德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史蒂夫录下他清脆明亮的童音当做自己答录机的提示音。人们给史蒂夫打电话,总会听到里德的声音:“我是里—德!”

39岁的史蒂夫终于开始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快乐。他的朋友和同事都看出来他深深地爱着这个孩子,他们相信为人夫、为人父的经历让史蒂夫沉稳了很多,他真的成熟了。

史蒂夫努力不去理会媒体对他的口诛笔伐,用的还是原来那套心理防御战术——假装杂志里说的那个人是“另一个叫史蒂夫的家伙”。

“在人生的最低谷,史蒂夫受尽了讥笑和辱骂,”他的朋友托德·鲁伦·米勒回忆道,“大家把他狠狠地踩在脚下,把脏水全都泼向他。但他表现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意志,他靠着内心强大的勇气和决心撑了下去,我不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

他的耐心和坚持终于有了回报。

皮克斯的处境虽然岌岌可危,但并没有像高管们想象得那样严峻可怖。迪士尼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然后他们会中途叫停标准电影的制作,以便及时修改故事情节。皮克斯这群人涉足电影圈不久,他们眼中暗淡的世界末日其实只是迪士尼正常的工作模式。而且在好莱坞,情绪失控、撕破脸皮的事司空见惯,根本没什么大不了。

皮克斯的高层并非杞人忧天。电影制作搁浅就意味着数百人忽然一下子无事可做。《玩具总动员》的制作突然生变让所有人都焦躁不安,皮克斯不仅要支付员工薪水,还要保证他们心情愉快,以使他们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公司只好分配一些艺术家和工程师去制作电视广告,筹措点资金,作为缓兵之计。

约翰·拉赛特和他的核心智囊团经过几个月的苦苦思索,到处寻找灵感,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克服了《玩具总动员》情节上的瓶颈。他们决定在影片最开始加上几场戏,把伍迪设计为卧室里所有玩具的头领,他是一个“家长”型的人物,担负起照顾每个角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