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政治动员唤起民众千千万
什么是政治动员呢,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其次,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现在国民党统治地区有的一些,沧海一粟,而且方法不合民众口味,神气和民众隔膜,必须切实地改一改。其次,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是经常的。
政治动员是为了完成某项政治性的任务,在群众中所做的宣传鼓动工作。今天看来,毛泽东的高明之处是他最早把营销理念导入革命之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政治动员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政治动员曾经是我党我军普遍运用的工作方式。凡工作任务提出后,都要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动员报告、誓师大会以及把政治任务的内容、目的、意义编成标语、口号和文艺小节目等)进行政治动员。政治动员不同于一般性的政治宣传教育,它具有速度快、针对性强、互动性好、声势大等特色,适用于重大政治任务的部署。这种方式,更适合于消费群体众多的产品或服务的营销,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
既然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那么,要想打人民战争,首先就是唤起民众,使民众觉醒。“唤起民众”,是孙中山在遗嘱中提出的后来为毛泽东所借用的响亮口号。
1937年9月29日,毛泽东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文中,当谈到华北以至江浙前线严重危机,怎样挽救这个危机时,他指出,唯一道路,就是实行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即唤起民众四个字。他进一步解释道:孙中山为什么临终时留下这个遗嘱,因为他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必须这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要实现抗日统一战线,也必须唤起民众。
过了26天,毛泽东在和贝特兰谈话时,旧话重提。他说:现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还很狭小,必须把它扩大起来,这就是实行孙中山先生的“唤起民众”的遗嘱,动员社会的下层民众加进这个统一战线去。以后,毛泽东在《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中,多次强调这个口号。特别是在1940年3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会议上讲话时,他把“唤起民众”作为抗日宣传的五大纲领之一。告诉全党、全军要用布告、宣言、传单、论文、演说、谈话等多种形式,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以求唤起民众,达到共同抗日之目的。
八路军工作队的职能,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扎实有效。广大官兵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人人都做唤起民众的工作,使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站了起来,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开创了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唤儿打东洋的全民抗战的喜人局面,为打人民战争,创造了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宣传鼓动、唤起民众,乃是动员人民进行战争所不可缺少的办法。
古往今来的哲人与贤达、智者与军事家们,没有一个不把“民”,看成是国固之根、兵胜之本。相比较毛泽东汲取了先哲与古代军事家们的思想精华,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特点,提出了“政治动员”的英明论断,以此为出发点创造了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伟大实践,为现代兵法宝库,添了许多崭新的内容。
)第二节 用事实说话:平型关大捷就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
1937年华北日军在打赢南口战役后,一路势如破竹,突破外长城防线,于9月11日~20日相继占领蔚县、浑源、广灵和灵丘,进逼到雁门关、茹越口、平型关一线,企图突破国民党军第二战区的内长城防线。
在此之前的8月22日,年仅29岁的师长林彪率领第115师作为八路军出师抗日先遣部队由陕西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再于侯马乘火车沿同蒲铁路北上。进至平型关以西的大营镇待机,准备侧击进犯平型关的日军。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首战平型关,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用劣势装备和伏击战术,一举击毙日军精锐的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1000多人,摧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辆,缴获重机枪20余挺、长短枪1000多支,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平型关大捷,给日军以迎头痛击,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其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它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军心民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为共产党及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影响。
在国际上,也使那些之前把中国视为“一盘散沙”、“东亚病夫”和“不堪一击”的言论散布者刮目相看。各地各界各行各业给八路军的贺信、贺电如雪片飞来。最有代表性的是国民党老同盟会会员、时任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的续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