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资本奴役全人类> 第46章 通货膨胀怎样掠夺你的财富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6章 通货膨胀怎样掠夺你的财富 (2)(1 / 2)

老百姓手里没有钱怎么办?没事,美国银行就发放贷款来刺激经济,没钱消费借给你钱来消费,只要你不断消费就行了!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早就很高了,住别墅、开汽车是美国人几十年前就实现了的,只要一出最新的消费品,必定会先送到美国市场。说白了,美国银行就是通过贷款让老百姓买很多你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比如汽车,本来有辆车对中国人来说已经很好了,可在美国几年就要换一辆汽车,而且要越野车、豪华车。对中国人来说一个家庭住三室两厅的房子已经很好了,可是美国人在贷款的刺激下还要住大别墅。别人有,你没有,你觉得没面子,你就得买,可你的收入没有这么多,没关系,银行发你信用卡,给你贷款。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贷款就总有的放,贷款不断放下去,总有一天会出事,次贷危机就是这么造成的。而美国银行背后的大财团为了支撑美元,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就得让美国老百姓自愿成为“卡奴”,一辈子都在为大财团打工。然而,以贷款为生的日子美国人似乎过不下去了。美国的穷奢极欲比欧洲要过分得多,美国的财政赤字比欧洲每个国家都要严重,美国在夸大欧洲的债务危机的时候,更应该反省自己的那个烂摊子该怎么收场。

而世界其他国家也该反思,美国还值不值得信赖?美国的评级公司把希腊信用等级评为了垃圾级,那美国的信用等级是否早该是垃圾级了?但是像中国和日本这样的国家,想反抗却又害怕,不敢不买美国的国债。为什么害怕?中国不买美国的国债,美元就要贬值,中国持有巨额的美国国债也要贬值,各种媒体就要向中国政府施压,说是外汇损失,投资失误,这是其一。其二,美元贬值,美国人消费能力下降了,反而会刺激美国的出口能力提升,那中国和日本还怎么卖东西啊。所以,中国觉得左右为难,买美国国债也不是,不买也不是。其三,因为中国一部分外汇储备是投机性热钱的涌入,这部分美元不像投资实业的美元,这股热钱进入中国并不稳定,说聚就聚,说散就散,如果中国不储备一定的外汇储备,再发生1997年那样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就只能动用黄金储备,那也得不偿失。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日子未来不会太好过,就和现在的小白领一样,明明知道被剥削,不还得当“房奴”给银行打工,当廉价劳动力被老板剥削。中国现在的情况和中国的小白领们的情况类似。但即使想给美国这个大市场打工,未来人家可能还不需要呢。

奥巴马说了,要解决国内就业问题,那么美国就要继续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奥巴马还说要振兴美国出口,那么美元很可能会在冲高之后回落,长期贬值。在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还会继续施压让人民币和日元升值,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日本等国家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美国市场不好进,欧洲市场也不行了。欧洲债务危机可谓令中国措手不及,欧元币值偏弱,间接令人民币升值了15%,对输欧产品出口造成影响不言而喻。5月出口增长速度依然较快,但这只不过是因为贸易的滞后性,欧债危机肯定会令中国的出口再度负伤,至于受伤程度则要看后续的发展情况,随之而来的订单流失、压价或者赖账,以致激发贸易摩擦,才会裸露中国出口的伤势。但这种外伤又不足以表露内伤的严重,危机前阶段,因美国市场引起的出口大崩盘,有例在先。欧洲也不行了,这会让中国的日子更难过。同样,如果未来欧洲跟随美国采取退出政策,那么中国的出口还会继续衰减,未来指着出口过日子恐怕会难上加难。出口指不上,在全球通胀中,中国赚的血汗美元还有被美国佬扒皮、缩水的危险,但是只要人民币死盯美元也可以扛过去。

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内需不好启动,次贷危机过后,中国政府制造的“政府内需”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短期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隐藏着很多“后遗症”。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中,政府的直接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宣布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极大地刺激了经济,而这种刺激所带来的副作用也会在2010年之后逐渐显现。副作用之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5月份CPI增长达到3.1,有人预测下半年CPI会见顶回落。但是现在的问题是,钞票印得太多了,能否如预期一般好转,只能看形势的发展,夏秋农作物进入收割季节,CPI可能会好转一些,但是只有冬季才是检验CPI能否保持较低水平的时候。如果发生自然灾害,也许就会出现如春季爆炒大蒜、绿豆一样的事情。副作用之二是地方政府债务过大,特别是地方政府以土地为抵押,从银行借款搞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区一哄而上。

拿土地抵押融资发展地方经济本身没有错,美国也这么搞,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的投资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吗?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大搞建设,一哄而上CBD、高新产业园区,乱哄哄的所谓区域振兴规划不过是制造股市炒作的噱头,实质上很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地方项目的重复建设,没有新意,势必会造成项目的低效率和低回报,未来可能带来巨大的银行坏账。这种情况并不是危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