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同样在欧洲出现,西欧军工企业也都进行了大规模兼并重组活动,大多在国内形成了寡头、独家集团垄断的局面,并组建了欧洲超级大集团。2004年,美国的《防务周刊》评选出了全球军工百强,其中在100家企业中有45家来自美国,10家来自英国,日本和俄罗斯分别有7家,法国6家,德国4家,以色列3家。而前五名中,依次是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格鲁曼公司、英国的BAE系统公司、美国的雷神公司。有4家是美国公司。这次排名没有考虑企业的产品、技术突破和武器性能,只是按照年收入进行的排名。但这一点恰恰说明美国的军工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而这也是美国军工企业能够占领世界至高位置的重要原因。说得再明白一点,军工的竞争力必然是国际的竞争,你弄辆自行车还可以和国内其他品牌比比,做坦克难道用自己的坦克打自己吗?面对美国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欧洲开始了内部整合。美国为保持国际竞争优势,完全消除了大型民机的国内竞争,在军品顶层上只是适度竞争。俄罗斯也在积极推进集中化,目的也是要消除国内竞争,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今天,世界军工产业所进行的一幕又一幕令人震撼的转型有其规律性。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的各种指标跟发达国家相比都很低,我们未来的增长空间依然很大,但是我们需要和平的环境。不想打仗,难道就没人来打我们?所以必须强壮自身,除了一流的军队之外,必须有强大的军工作为支撑。让我们来看看美国两家著名的军工企业的发展历史。世界军工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像百晓生的兵器谱,排在第一位的总要有些独门绝技。先来展示一下洛克希德·马丁的兵器谱吧:F-117夜鹰隐形战斗机、F-16、F-22猛禽、C-130大力神中型运输机系列、U-2侦察机、三叉戟导弹,还有美国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等。可能在这些之后,还有未来更先进的,我们无法知晓。而洛克希德·马丁的整个历史,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吃出来的胖子。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口吃不成胖子,的确,洛克希德·马丁不是一口吃出来的。洛克希德·马丁,看名字你可能就知道这是两家公司合并而成的。在1995年,洛克希德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并成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国防承包商。马丁·玛丽埃塔公司也不是一家公司。
1961年,马丁公司与美国玛丽埃塔公司合并,称为马丁·玛丽埃塔公司。1968年公司又收购了哈维铝业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公司相继与政府签订合同研制海盗火星着陆装置、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和 MX导弹。1982年,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击败了本迪克斯公司的敌意兼并。1989年,公司生产的“麦哲伦”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1991年,马丁·玛丽埃塔公司与 TRW公司共同承包了6.59亿美元的项目以研制代号为“亮水晶”的机载导弹截击器。1992年,马丁· 玛丽埃塔公司与洛克希德公司各出资50%收购了LTV公司下属的导弹和飞机分部。该公司是国防部和NASA的长期承包商,对美国宇宙飞船所探测的7大行星中的6颗卫星的探测飞行作出了贡献。在合资成立公司3年后,两家公司合并。但是合并后的洛克希德·马丁依然是纯军工企业,利润的95%都来自军工产品的收入,其核心业务包括:航空、电子、信息技术、航天系统和导弹,占据美国国防部每年采购预算1/3的订单,控制了40%的世界防务市场,几乎包揽了美国所有军用卫星的生产和发射业务,成为世界级军火“巨头”。此后,洛克希德·马丁的并购一发不可收拾。
其中,1996年1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收购了劳拉公司的国防电子产品和系统集成,为此洛克希德·马丁支付了9.1亿美元并承担了2.1亿美元的债务,但从此洛克希德·马丁成为该领域仅次于麦·道的第二大公司。说了这么多,这家公司除了吃还会干什么?那你可小看这家公司了,军火商自然要会打仗,真正的大军火商是打仗打出来的。马丁公司成立于1917年,当年叫格伦·L·马丁公司,这家公司生产出美国第一架轰炸机。创业的时候,这家公司雇用了一位叫唐纳德·道格拉斯的工程师,道格拉斯属于机械天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被传唤到华盛顿,以帮助军队发展空中能力。但是一年之后,道格拉斯感到非常沮丧,因为他看不惯华盛顿官僚机构非常低的效率,此后,他找到了已迁往克利夫兰的马丁,又开始再一次合作。第二次合作之后,道格拉斯建议马丁发展双引擎轰炸机。但是因为他和马丁都不愿意作技术上的妥协,所以他们的轰炸机研发的时间太长了,而正因此,“马丁”轰炸机来得太晚,没能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此后,公司陷入了窘境,马丁之后搬到了巴尔的摩,而道格拉斯离开了公司,开始在加利福尼亚州创办自己的飞机公司。
一战虽然结束了,可马丁却坚信飞机在未来战争中会发挥更大的威力。在1921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