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列身上。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和叙利亚攻击以色列,打算收复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一打起来,阿拉伯国家斗志昂扬,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表面上很热闹,其实整个事件都没有逃离美国大财团的算计。此后的涨价异常迅猛,两个月以后,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提价3~4倍。不仅如此,这些阿拉伯国家宣布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石油提价和石油禁运双重打击使欧洲和日本的日子立刻就不好过了。
虽然美国用的石油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也受到了打击,但是美国是全球配置资源,情况稍微好一点。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1973~1975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为-0.5%,美国为-1.75%,日本为-3.25%。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数百亿美元流向中东,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 100亿美元。可与此同时,关于七大石油公司盈利的增长却很少见诸报端。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新的石油危机,1974年2月11日~12日,在美国倡议下,13个国家聚集于华盛顿,召开石油消费国会议,决定成立能源协调小组。
后来成立国际能源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其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或称战略石油储备;协调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断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调配问题。美国表面上在做着“亡羊补牢”的事情,但实际上如果从美元的角度来说,整个事件最大的得利者正是控制华尔街的大财团们。打这场战争有没有必要呢?这场酿成世界经济危机的战争只打了18天,可就是这次石油危机让美元一下子成了香饽饽,也让与黄金脱钩后的美元再次恢复了世界货币的地位。大财团们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但是,石油危机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石油价格突然间的上涨带动了世界各国物价的上涨,这实际上是对全世界所有老百姓的一次变相掠夺。最为奇怪的是这期间美联储在高速印发货币的同时,实行高利率政策。很多人都知道抑制通货膨胀要提高利率,但是这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提高利率和高货币发行量共存的双高状况呢?当时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此前货币发行过量,而是因为中东产油国的油价突然提升。
如果美国企业必须支付更多的美元去购买中东的石油,消费者就需要用更多的美元来购买汽油。表面上就会出现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但实际上,美元都流到美国国外去了,在美国国内是通货紧缩的状态。按说当时必须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释放流动性。但是如果降低利率,同时物价上涨,放银行的钱就会贬值,老百姓就会一窝蜂把钱都取出去,银行就会被挤兑、破产。为了维护大财团们的根本利益,美国才会实施这种高利率和高货币发行量并行的双高政策。大财团们不仅通过手里的债券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且不用担心遭到银行挤兑破产的风险。同时,还可以把造成整个经济危机的责任扣在中东那些阿拉伯人的头上,整个过程设计得完美至极。但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造成了失业率迅速上升,大批工人失业,这时候正好给了美国财团们一个削减工人工资的机会。可见,整个经济危机中受伤最惨重的就是老百姓,而整个石油危机带给美国财团的却是赚得更加疯狂。
在整个石油危机过程中,1973年初期美元的暂时性短缺同时推升了美元,但是后期由于大量发放美元,美元贬值,购买力迅速下降,通货膨胀更为严重,经济越发惨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这一下可坏了,本来就很脆弱的平衡刚刚建成就被打破了,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但是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道理相似,石油价格的硬性上涨,再次推动了美元的需求,但是这时候经济更加脆弱,如果不大幅度提升利率,暴涨的石油引发的通货膨胀将使美元迅速从银行抽走,在迫不得已之下,1979年美联储抬升利率达到20%的疯狂地步,除了把钱放到银行,几乎干什么都没法赚钱了。这种对于经济的摧毁性做法被称为“休克疗法”。而这时,不仅仅是美国施行了这种疗法,世界各国都在效仿,整个世界经济迅速进入衰退之中,而对于石油的需求则迅速下降,使得整个供求被硬性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