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波士堂:商道即人道> 第8章 牛根生:我们也是九死一生 (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章 牛根生:我们也是九死一生 (3)(1 / 2)

沈 青:牛总这个做法,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典故的。当年宋江写了反诗,被抓到牢里去,水泊梁山一帮人去打劫,把他救出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宋江口袋里经常装着点碎银子,张家缺钱送一点,李家缺钱送一点。因此他是先散钱后聚义,把钱散了,就是把义聚起来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把品牌聚起来了。等到晁盖一死,兄弟们就立即拥护宋江做了老大。

牛根生:当时有一件事我想得非常明白。那就是,和我在一起的这一帮人想干点事。他们跟我说,老牛,你不能就这么走了,你走了对不起弟兄。你是四十多岁的人,没做过别的事,我们也从小一起跟你干活,我们也没有别的本事。

沈 青:刚才牛总讲到的这段经历,实际上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国有企业的体制。如果是个民营企业,即便牛总是CEO,大不了我给你加工资,给你年薪,给你股权,你给我好好干嘛。但在那种国有体制下不行,因为牛总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工人,最后做到能和老板分庭抗礼。老牛虽然身上披的是一张羊皮,但实际上他也是一只老虎。(金岩石:一山不容二虎。)对。第二个问题,从企业竞争和行业发展来讲,郑俊怀又做了一件好事。如果没有当时老牛的离开,就没有蒙牛的今天。今天回头来看,蒙牛迅速地起来了,但是伊利仍然存在,这是一件好事。

[短片:蒙牛初创旧址]

牛根生:这是1999年蒙牛刚成立时租的办公室,只有53平米,在呼和浩特市里。这个小房间呢,原来没有门,是我们的茶室。那一年刚从伊利出来,我就穿这条蓝裤子和这件上衣。车也是当年那辆捷达,蒙牛的第一辆车,跟了我好几年,很有感情。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大家坐在办公室里,还老往窗户外看,看窗外停着的车,让车别丢了。

牛根生:这个地方是我定的。当时我告诉办公室的白主任,他现在是公司主席,说一定要租一个房子,越贫民化越好,越犄角旮旯越好,越别人找不到的地方越好。当时房子周围的居民也不知道这就是蒙牛的办公室,因为蒙牛的广告在街上打得挺多挺靓,谁也想不到是这么一个小作坊。我记得很多股民想来交钱,特别难找,我们得在外边街上派个人,把大家领进来才找得见。为什么租这样一个房子?一个原因是原来的企业有十几亿元,出来以后,怕原来的员工看见丢人。再一个,怕人找得见的话,别给砸了。(曹启泰:什么叫做困难,什么叫做绝境,什么叫做绝处逢生?)

牛根生:当时入股入了将近1000万元,包括原来的旧部,还有业务单位,大家集资。到了7月份,有一天,三个银行的工作人员,带着两个带枪的人来了。那时屋子里有两张办公桌,桌上堆着一百多万元人民币。这些人进门一看,什么恶劣的环境,桌子上竟然放着一百多万,肯定是非法集资,连人带钱就给抓走了。后来是和林格尔的县长和县委书记把我给要回来了,说这个人不能抓,钱也不能没收,他的企业在和林格尔,包括产品都正在外地做加工,现在正需要这笔资金。那时我们也正在和林格尔盖工厂,又有曝光的了,说我们正在毁林,也要抓人。当天晚上,县委书记和县长给我开会,说你是我们开发区请回来的,毁林跟你没关系。但是有一点,明天我们就去跟人家应对这个事情,如果你干得好,判5年我们3年就能出来,如果你干得不好,判3年,我们要坐到5年才能出来。老牛,你可得好好干。我说好。

沈 青:如果大家喝牛奶的时候,想到这些事,这牛奶都喝不下去。

曹启泰:但话讲回来,《波士堂》也为大家呈现一个最真实的、企业界的,而且是最高管之间的竞争。

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

金岩石:我还有问题,当时清理门户了,那边赶尽杀绝,你一边东躲西藏,一边还得拉着兄弟,你哪还有心思做产品?

牛根生:各种外面的压力是很大,但我们对于自己要做的事还是很清楚。简单地说,我们就是聚焦。刚开始那两年,我们只做六七个产品。2000年的时候,有一次去酒泉参观一家乳制品企业,展览室里有四十多种产品,琳琅满目!我们随行的领导就有点不高兴了,他责怪我说,你们怎么才做六七种。我当时没说什么。等宾主双方在会议室里座谈的时候,酒泉的那位厂长喜滋滋地说,去年他们销了五万多元,今年的发展态势非常好,计划做到48万元的销售额。阿弥陀佛,他四十多个产品全年才销48万元,我的六七个产品那时已经销到两亿多元了。接下来,轮到批评我的领导自觉难堪了。所以在我们厂区,最大一块标语牌写的就是:“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其实这几年来,无数的人向我“劝进”过,一会儿有人说这个产业好,一会儿又有人说那个产业好。面对一切诱惑,这一阶段我们坚守乳业,不为所动。可以说我们一开始思路就很清楚。

袁 鸣:我想问的是,蒙牛成立时,您的高管团队里,8个人有6个是从伊利出来的。照我想,这个团队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不是就是报仇雪恨?

牛根生:这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