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逆流而上> 第10章 别人的冬天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 别人的冬天 (1)(1 / 3)

说到这里,侯为贵双眼充满向往,仿佛已经置身于未来那片广袤的棕榈林中,俨然忘记了金融海啸对电信业产生的破坏性冲击,忘记了眼前的纷纷扰扰,也忘记了那场宴会中的人和事—那场宴会中的大佬已经有3位离开了或即将离开所在的公司,他们是阿尔卡特朗讯首席执行官陆思博、北电首席执行官扎菲罗夫斯基、诺西首席执行官白伟贤,离开的原因大同小异。而同样的因素,同样的环境,作用在侯为贵身上,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那场充满象征意义的夜宴过去一年零三天后,55岁的扎菲罗夫斯基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告别北电首席执行官的位置。扎菲罗夫斯基是曾被寄予了帮助北电重回全球通信设备领导者地位的厚望的传奇人物,他的离开对这家拥有114年历史、横跨3个世纪的加拿大公司而言,意味着它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早在2005年11月,雄心勃勃的扎菲罗夫斯基决定担任深陷财务丑闻和经营危机之中的北电首席执行官一职,并宣称将花3年时间使北电重新回到健康的赢利增长的轨道上。扎菲罗夫斯基曾经是通用电气前掌门人韦尔奇接班人的热门候选者,在担任摩托罗拉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时,曾凭借一款广受欢迎的超薄手机RAZR让陷入困境的摩托罗拉一度重新焕发光芒,他自始至终都坚信自己能够再制造一次同样的辉煌。

但是,公司董事会却认为只有在债务保护之下才能实施更彻底的变革,并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同时还可以尽量减少可能的官司,2009年1月15日,他们决定让公司申请破产重组。这时,扎菲罗夫斯基才意识到自己这次可能真的要栽了。

尽管之前扎菲罗夫斯基已经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但说实话,他从未想过这家百年老店会断送在自己手里。在某种程度上,他一直认为公司在他一系列改革的推动下正在走向正轨。他深信,没有力量能够完全让这家一直引领电信业潮流的公司真正被打倒,因为有些力量一旦建立就难以被攻破,而北电拥有的正是这样的力量。另外,加拿大政府肯定也不会放任这样一家凝聚了民族骄傲的公司破产。

扎菲罗夫斯基一直埋怨投资者对公司的进展视而不见。在2008年年中的北电年会上,他还认为公司的股价表现令人难以接受,外界不应该怀疑公司完成“雄心勃勃的重振计划”的能力。公司董事会主席哈里·皮尔斯也站出来附和,公司刚进入3~5年转型期中的第三年,投资者应该保持耐心,他甚至又搬出了中国公司低价冲击的论调—在过去几年间,这个论调不止一次被几大西方设备商的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拿来为不理想的业绩辩护。为了给市场鼓劲,两个人甚至在此之前的两个多月中相继买进了5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

所谓的“雄心勃勃的重振计划”,主要是指通过提前将宝压在准4G(WiMax和LTE)上—而爱立信等老对手当时还在主要关注3G—以重新回到游戏规则制定者的位置。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这家与电话发明者贝尔有着血缘关系的公司对这种模式非常在行:制定行业规则,然后利用其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将其推广到全球,牢牢掌握竞争主动权。在扎菲罗夫斯基的预计中,最迟到2010年4G将成为行业新的增长引擎,而公司将借机重现辉煌。

至于正在崛起的中国公司,在扎菲罗夫斯基眼中最多就是低成本的搅局者,成不了大气候。这是西方主流的观点,他似乎相信只要公司将创新的节奏加快,中国公司就永远只能是廉价产品的替补者,而不能成为真正的行业领导者。

但事与愿违。自他接手以来,公司就一直没有真正赚过钱。不仅如此,扎菲罗夫斯基很快就意识到公司遇到的问题可能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2008年,次贷危机开始在全球蔓延,运营商的支出计划减了又减,而公司则已经债台高筑,连年的亏损已经让潜在的债权人变得非常谨慎,何况现在又处于信用急剧萎缩的时期。

对这种形势,他一点都不陌生。几年前,他是类似环境的受益者。当时北电受2000年开始的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拖累,陷入亏损和财务丑闻的泥潭,而他则作为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被推上了高位。

“很明显,商业环境要求我们立即采取更多坚决的行动。”扎菲罗夫斯基对投资者和员工说道。

他甚至咬牙作出决定,为北电的城域以太网业务寻找买家。该业务占公司总营收的14%左右,是公司成长最快的部门之一。当时公司必须储备重组所需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而出售该业务可望为公司带来10亿~12亿美元的收入。

让他意外的是,这个他眼里的香饽饽到了市场上,却鲜有投资人问津。因为谁都不愿意贸然接受一个需要不断增加投资的业务。

而这恰是一个坏的开端。过去,人们认为这家公司还只是步履迟缓,不至于破产倒闭,而现在它所做的一切则让人们认为这有可能,尤其是当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布亏损额高达34亿美元,并在随后进行了新一轮裁员后。

“我们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