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早在2005年,当苏宁完成了全国一级重点城市的网络布局后,张近东在苏宁内部会议上就明确提出“后台决定前台”、“效率决定效益”的管理思想,并告诫苏宁的干部员工:“规模非常重要,店面数量多少也很重要,但这两样并不是永远重要的。永远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是后台系统和人才体系,是企业的价值观。”
经过三年多的苦练内功,2008年,一向低调的张近东满怀信心地宣布:用三年时间,苏宁要领跑中国家电流通业。而张近东的自信正是来自于苏宁内涵式增长战略。今天,人们看到张近东的话已成为现实。
构筑信息化天梯——信息化超越战略
大规模的家电连锁会产生海量的信息流,能否及时、正确、高效地收集和处理信息,直接影响并决定了家电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与效益,甚至企业的成败。
实践证明,一家家电连锁企业的规模边界与效率边界,取决于企业的信息化支撑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水平决定了家电连锁企业能做多大、能有多强。
正如劳动工具的性质与水平是人类进化发展所处阶段的标志一样,信息化手段与水平的高低则标志着家电连锁企业处于不同的商业时代。
张近东很早就开始关注企业的信息化。在创业初期,同行业的许多企业尚处于算盘时代,苏宁就已实现会计电算化,迈入电脑时代。
在展开大规模连锁后,苏宁又第一个投入资金进行定制化的ERP系统开发与运用,此后这套系统被业内众多同行效仿甚至直接使用。2006年,苏宁投巨资,与世界管理信息化软件巨头SAP、IBM合作,实施在零售业内史无前例、规模庞大的信息化工程,一举奠定苏宁在同行业信息化水平上的绝对领先地位。信息化工程使苏宁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再造了一个全新的苏宁。以信息化形成的巨大优势为支撑,苏宁在采购、物流、配送、售后、客服、店面管理方面形成了多方面协同化的竞争优势,轻松实现超越自己、超越对手、领跑行业的目标。
信息化犹如一架天梯,让苏宁不断登上新的高度。
协同竞争——全方位系统化竞争战略
企业是一个大系统,由众多的子系统有机地结合组成。企业发展得如何,是否具有竞争力,不是由单个子系统的功能与状态决定,而是由这些子系统的协同性决定。
对家电连锁企业,人们通常只能注意到自己看得见的一面,主要是连锁店,包括店面的数量、营业规模、产品种类、店面陈设、广告促销等等;很少能注意到看不见的一面,包括采购、物流配送、售后、客服、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
事实上,家电连锁企业看不见的系统要比看得见的系统大得多,管理也更为复杂。家电连锁企业经营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广、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要求越来越高、店面越来越多而分散,各子系统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就越重要。每一个子系统不仅要把自己做强做大,充分发挥作用,而且还必须与其他子系统形成很好的支持配合,即协同。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苏宁一直致力于各系统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早在创业之初,在努力扩大店面销售的同时,苏宁就投资建立自营的售后服务体系,形成店面销售与店下服务的平衡协调发展。
2002年,苏宁全面开展全国连锁经营建设,明确提出“四大终端:店面、售后、物流、客服”建设齐头并进,互为支撑,协同发展。
2003年,当苏宁连锁面临人才紧缺的瓶颈时,它立马启动以“1200工程”为代表的大规模定制化人才发展工程,形成独具苏宁特色的人才流水生产线。一批批高素质人才被“生产”出来,充实到各系统。
2006年,当苏宁的店面、经营的品类、经营地域快速扩张,导致管理的复杂性急剧增加时,苏宁立马启动大规模信息化工程,用信息系统把人脑、人手解放出来,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大大降低了运营中的风险,同时也使物流、售后、人力资源、财务等多个系统的管理能力大大提高。
多系统的协调发展、协同效应,使苏宁具有了强大的综合竞争力。正如张近东所言,苏宁要在不同平台上与竞争者竞争,而竞争平台的提升与转换恰恰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综合竞争力,否则将失去参赛资格,更别提优胜了。
价值并购渐进海外——国际化经营的桥头堡战略
在全国连锁扩张的征途中,论及并购手段的运用,苏宁在外界眼中仿佛是一个旁观者。
有人认为是苏宁实力不够,不敢硬碰硬,刺刀见红地参与并购争夺战;也有人认为苏宁对并购的参与只是一种试探。对种种猜测与评论,苏宁方面一概不予回应。
2009年以来,苏宁连续果断出手并购了日本的老牌家电连锁企业Laox和香港镭射,与此前的风格迥异。对此,许多人甚感困惑。
在一个小型媒体交流见面会上,张近东坦诚而详细地回答说:“我们现在做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