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跌荡一百年(上)> 第43章 第三部·1929商人的抗争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章 第三部·1929商人的抗争 (4)(1 / 3)

多年来,阎锡山在山西采取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1930年前后,他提出 “造产救国”的口号,成立经济建设委员会,制订了山西省政10年建设计划,组建了山西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大力投资创办公营企业,如山西银行、兵工厂、炼钢厂、机器厂等。他还组建了一家西北实业公司,自任总经理,近10年中改造及创建企业33个,拥有员工2万人,成了一个涉足多个产业的“工业托拉斯”。其平均资本是全国2 800多家最重要工厂均值的6倍,其机器厂工人占全国机器工人总数的40%,炼钢厂可产48种合金钢,技术和产能在全国首屈一指。到1937年,山西形成一个庞大的国营资本体系,资产达到 2亿元,成为一个稳定、繁荣的“模范省”。与山西情况相近的是广东省,两省的国营工业资本额竟占到全国地方国营工业资本总额的60%。据许涤新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中的研究,到1936年,中央政府控制的国营工业资本总额为1.16亿元,地方国营工业的资本额为1.56亿元另加61.6万两白银,后者的成就超过前者。

除了山西、广东的实业发展之外,东北是一个更特殊的情况。跟阎锡山一样,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曾经长期统治东三省,号称“东北王”。到1929年前后,东北形成了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和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其规模已经比肩江南。当时国内仅次于上海的国际大都市是哈尔滨,有34家外资银行在哈埠开设分支机构,它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埠的金融动态左右远东的金融形势,在哈尔滨的外国商业机构达 1 809个。

在1928年,以出超实际利益比较,哈尔滨的滨江海关稳坐全国六大海关头把交椅,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而辽宁的大连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海港。1928年5月,哈尔滨车站已经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客票。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东三省,建立满洲国。在后来的14年里,日本先后投资20亿美元用于交通运输网络和工业化建设,满洲全境的铁路里数达到6 000英里,公路约6万英里,为全国铁路、公路最密集的地区,煤的产量达3 000万吨,鞍山钢铁厂每年能生产200万吨生铁和150万吨钢,众多的机器、化学制品、汽车甚至飞机工厂建成。大连、长春和沈阳相继成为大工业城市,其中长春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和管道煤气的城市。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认为:“满洲作为一个工业基地,在日本人的开发下,其工业产值超过了中国其他地区的总和。”

对1928~1937年这10年进行评价是十分困难的,这在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

整体而言,这段时间的经济成就还是显著的。国民政府在收回国家经济主权以及重建金融秩序上的努力值得称道。在中央政府及地方军阀政权的努力下,工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扶持国营事业为宗旨的国家主义成为主流的经济思想。强大的国家主导意志,产生了聚集能量的专制力量,并提高了投资的效益和效率。经过这一段集中式建设,中国基本完成了重化工业和全国运输网络的布局,也完成了诸多中心城市的市政建设。

与此同时,私营资本集团受到了压抑和排挤,国营体制内在的制度弊病无法避免。早在1935年,一个叫A·H·约翰的英国人便在《中国的贸易与经济:1933–1935》一书中观察到:“中国的工业投资,尤其是在那些享有垄断便利的领域中,官方的参与常常导致企业运营过程中对技术和商业因素的忽视,并因政局的变动而导致企业行政管理的非连续性。”民国经济学家方显廷的评论更是生动:“我们国营事业,证诸以往,率皆有始无终,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为政府之惯技。计划迭出,实行无期,堆积案头,徒壮观瞻。”

除了体制的弊端之外,一个更具危害性的流弊是,在国家主义和发展国营实业的大旗下,官僚资本迅猛壮大。国民党政府最主要的经济操盘人宋子文、孔祥熙及张静江等人都拥有庞大的私人资本,由实业而入政府服务的诸多人士也身兼政经两职,他们成为困扰经济健康发展、滋生严重腐败现象的最大毒瘤,最终导致了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1929年之后,国家力量如日中天,群星顿时黯淡失色,中国商业界告别了市场型企业家辈出的时代。此景再现,将在整整50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其间,唯一的“异数”,是一个远离中央控制范围的企业家。

这年开春,卢作孚(1893~1952)从一个叫谭谦禄的商人手里买下一艘轮船,改名“民望”,这是他的民生轮船公司的第三艘船。从此,民生逐步成为重庆长江水段最主要的民营航运企业。这个人有着典型的川人长相,面庞瘦削,个子很小,看上去显得十分文弱,做起事来却干劲儿十足。这一年他才37岁,但是见到他的植物学家胡先则在一篇《四川杰出人物卢作孚及其所经营之事业》一文中描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