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跌荡一百年(上)> 第38章 第二部·1927悲剧之月 (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章 第二部·1927悲剧之月 (3)(2 / 2)

的权力斗争而被迫辞职下野,接替他的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后者上任后,居然无法征收到足够的军费,蒋介石每月可收2 000万元,孙科只能筹到800万元,他试图发行4 000万元的公债,结果也只推销出去了500万元,之前靠恐怖政策而得逞的地产税也没有办法征收上来,政府运转很快出现了财政危机。10月中旬,孙科命令国民革命军第26军北上打仗,因为没钱发饷,官兵拒绝受命出发。于是,仅仅过了5个月,更懂得恐怖艺术的蒋介石便又被请了回来。

除了以上三项,另外一个更为隐秘的增加税源的办法就是,从事暴利的鸦片生意。

鸦片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符号化的商品”。在19世纪初期,英国商人就是靠它敲开了封闭的帝国大门,并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最终在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期,英国政府基本上退出了鸦片生意。而生意犹在,它成了各地军阀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在云南、贵州等地,鸦片一度还成为货物交换的官方标准。孙中山在广州时也曾经开征烟馆税,以和缓拮据的财政。蒋介石进上海后,很快成立了全国禁烟局(后来更名为全国禁烟委员会),名为禁烟,实则专营。

根据当时的规定,鸦片烟瘾富有者每年要缴纳30元的注册费,一般公民是12元,然后就可以在禁烟局买到鸦片烟并可免被拘留,那些临时吸食的人则每袋征收0.3元。这一“禁烟政策”使得吸食和销售鸦片在华东一带再次成为合法而公开的生意。仅1929年,国民政府从上海、江苏和浙江三地就征得1 600万元禁烟税。据上海警察局的档案显示,1930年,宋子文亲自安排在军队的保护下,从波斯向上海贩运鸦片700箱,以补充国内销售的紧张。《时代周刊》因此在1931年4月的报道中很讽刺地评论说:“如果精明的宋部长真的把鸦片装在他的财政部的战车上,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就能找到一种平衡中国预算的方法。”

政府贩毒,当然需要一个商业上的合作者,被选中的人就是活埋了工人领袖汪寿华的上海青帮头子杜月笙。

这是一个很多年后仍然难以准确评价的人。他是中国最大的黑社会头目、政府的忠诚合作者、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众多企业的所有者和一个慷慨的慈善家。在1928年,他的名下就有这些显赫的头衔:法租界公董局华人董事、上海总商会监委委员,上海中汇银行和东汇银行董事长,中国通商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华丰造纸公司董事长,江浙银行、中国纱布交易所、商会商船航运等公司的董事,以及上海急救医院董事长,宁波仁济医院董事长,上海正始中学创建人等等。

唯一当面采访过杜月笙的外国记者伊洛娜·拉尔夫·休斯在《鱼翅与小米》一书中记录了第一次见到此人时的印象:“面容憔悴,溜肩,长长的双臂毫无目的地来回摆动。他身穿一件斑斑点点的蓝色长袍,平板脚上是一双邋遢的旧拖鞋。鸭蛋形的头显得很长,头发却剪得很短,前额好像向后去了一大块,没有下巴颏儿,两只大耳朵像蝙蝠,冷酷的嘴唇包不住那一口黄牙,一副十足的令人作呕的烟鬼形象。他向我伸出一只软弱无力的冷冰冰的手。”因为在“悲剧之月”中的卖力表现,杜月笙被蒋介石授予少将军衔。全国禁烟局成立后,他被任命为领导者。曾有英国顾问反对这项任命,孔祥熙说服他的理由是:“在上海有上万人对他唯命是从,他随时都可以制造动乱。”

杜月笙的胆大妄为,在后世人看来十分戏剧性。除了曾经枪击威胁宋子文的“创意”之外,他对孔祥熙也有过一次如法炮制的交手。曾经是蒋介石重要经济顾问的英国人弗雷德里克·李滋·罗斯(Frederick Leith Ross)爵士记录了这个故事。1928年,孔祥熙的夫人宋霭龄在跟杜月笙的交谈中透露,政府将在外汇交易中采取某种应急措施。杜月笙心领神会,回去后当即进行投机操作。谁料,政策突变,杜月笙亏本损失了5万英镑。杜月笙要求赔偿,孔祥熙断然拒绝,“那天晚上,一口头号棺材放在孔博士家门口,周围有五六个穿着黑衣服的送殡的人”。第二天,孔祥熙召集中央银行董事会紧急会议,一致同意补偿最近在外汇市场上蒙受损失的“爱国公民”。

1931年,杜月笙在浦东的家乡高桥建成杜氏祠堂。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一时的盛事,几乎所有的政要、企业家和社会名流都到场祝贺,据称有8 万人参加了落成庆典。蒋介石亲送匾额“孝思不匮”祝贺。席尽人散后,这个豪华的祠堂就成了远东最大的地下吗啡和海洛因加工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