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便同入宫中,与众妃嫔朝参已毕,问了一番游览青城山的情形,见后主已消了悲伤之念,方徐徐的问及张太华的事情。后主见问,长叹一声,将如何至丈人峰观看日出,如何忽起暴雷,张太华竟为雷震而亡,如何用红锦龙褥裹了尸体,葬于九仙观前,白杨树下,然后启跸回来,说了一番;不禁又双泪交流,十分痛惜。花蕊夫人闻得张太华惨死于丈人峰上,也觉不胜伤感,惟恐自己若一哭泣,更加惹动后主忆念太华之心,只得忍住眼泪,婉言相劝。后主经花蕊夫人百般劝慰,也不得不略止悲怀,况且久别之后,一旦聚首,少不得互诉衷肠,喁喁细语,情话缠绵,自有一番乐境。花蕊夫人更恐后主思念太华,郁郁于怀,有损龙体,格外的柔情宛转,轻颦浅笑,引着后主寻欢取乐。后主本是个忘忧天子,被花蕊夫人施出手段,加意奉迎,便一心只在花蕊夫人身上,朝朝晚晚,追欢取乐,把个张太华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不复记忆了。
时光迅速,转瞬过了残冬,又到上元灯节。蜀中向例,每逢正月望日,谓之元宵节,必定张灯三日,以志庆祝。
这日夜间,后主循着旧例,于五凤楼前,高搭彩棚,架起鳌山,遍悬灯炬。那鳌山上面,札成一套一套的故事,都用绫罗绸绢制成人物花卉,禽鸟鳞介,五色鲜妍,各式俱备。日间看去,已觉十分精彩;到了入夜之时,点起灯烛,光辉夺目。鳌山之旁,陈列妓乐,锣鼓喧天,笙簧遍地。后主又传旨任凭人民,入内观灯,不得禁止。真个是银花火树,金吾不禁,一派笙歌,与民同乐。刚近黄昏,后主亲登露台,大宴群臣。到得酒酣之时,御驾直到曲阑之侧,观看灯彩。只见那些百姓,拥拥挤挤,纷纷扰扰,万头攒动,都是争先恐后,抢至五凤楼,观看鳌山。两旁的舞娼歌妓,更是笙箫迭奏,舞态翩跹。后主见了那些歌舞的娼妓,不觉心中一动道:“宫内的歌舞,和梨园子弟所奏之曲,朕已听得够了,觉得陈腐可厌,今天即有民间的歌舞陈列于此,何不宣他们来此歌舞一番,不但借此侑酒,且可以一广眼界,岂不甚妙!”当即传下旨来,宣召舞娼歌妓至露台前奏技。那旨音一下,这些娼妓,哪敢迟延,便由内侍引导而来,歌者居右,舞者居左,分成两行,各执乐器,排列露台之前,舞的舞,歌的歌,夹杂着音乐之声,抑扬顿挫,十分可听。那舞的更是高低疾徐,进退中节。后主仔细审视,见那些娼妓,皆系年轻女子,一个个花容月貌,锦衣绣裳,甚是娇艳。看到那舞娼队中,有个梳着高髻的女子,容光更为夺目,不禁心动神移,暗暗喝采。只因刚才舞时,没有留意,不知他舞得如何,便命近身内侍,去问那舞娼中,头上梭着高髻,身上穿着藕香色绣花盘金舞衣的,叫何名字,可命他独自一人,奏技与朕观看。内侍奉了旨意,如飞而去。不上片刻,便上来复旨道:“那个梳高髻的舞娼,名唤李艳娘,年方十八岁,已奉了圣命,独自奏技。”后主点了点头,两道眼光便直注在李艳娘身上,只见众舞娼一齐退去,单剩了李艳娘一人在场。后主又传命艳娘舞时,只奏细乐,不用锣鼓。一声旨下,锣鼓齐停,只有笙箫管笛,宛转悠扬。那李艳娘便在这个时候,用手按了一按头上高髻,紧了一紧身上舞衣,从容不迫的轻舒莲步,软摆柳腰,舞起天魔舞来。但见他忽高忽低,或进或退,轻如飞燕,快如盘鹰,腰肢婀娜,体态轻盈,翻若游龙,翩若惊鸿。舞到紧急之际,便如风雨骤至,只见衣袂,飘飘飞动腾起空中,却不见他的身形,使看的人,目荡心惊,噤住了口,连气息都不敢吐将出来。这样的技艺,真是出神入化,世间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