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大江东流去> 第二二七章 当庭激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二七章 当庭激辩(1 / 2)

刘山则似乎没有注意到群臣的神色,依旧不徐不疾的说道:“大汉要想恢复往日的荣光,必须国力强盛,而国力强盛仅仅依靠朕与各位难免水花镜月,而这次出行朕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国家强盛的根本所在,此根本便是我大汉万千的国民。”

高台之上,刘山侃侃而谈,蒋琬以下众臣听了,却是翻江倒海无比震惊。

刘山的议题很清晰,大汉要的是国富国强还是民富国强,当着众臣的面刘山将这些天来的思索所得详细的说出。

此时此刻,刘山与群臣激论也属无奈之举,这些大臣纷纷以国士自居,俨然忘记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而今天刘山要举起大棒给这些人一记当头棒喝。

一个王朝之初,基本都是减赋税轻徭役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民众的日子便好过一些,国家的基础也越来越牢靠,这便是最简单的藏富于民的过程。

而随着王朝的发展,国家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仅仅依赖农业和小部分手工业取得的税赋远远不能支撑王朝的运作,在没有其他来源的情况下,每个王朝只能通过调高税赋来增加收入,这个便是国富的过程。

国家富了便可以支撑强大的军队,便可以征讨四方宣示主权,但这一切却是以掠夺民众的财富为前提,因此,国富国强必然使得民众的生存艰辛,而强大的王朝在失去了民众支持之后,走上衰败灭亡之途则成了必然。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强汉之武帝,如盛唐之贞观,如大清之康乾,等等盛世之后帝国迅速的走向衰亡,便是这个道理。

刘山想起了黑格尔对中国历史的评价,纵观中国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朝代更迭的历史。几千年朝代不断的变更,但其本质始终未变,因此造成了这个国度固步自封科技停滞的状态。

国富国强是取祸之道,民富国强才能使得民心安定,才能使得国家长盛不衰。但既要民富又要国强,仅仅依靠传统的农业是一定不行的,只有大力的发展工商,提升科技,才能保证在不掠夺民众财富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强盛。

谯周低头不语,蒋琬则躬身施礼道:“陛下,臣惭愧。时至今日臣才清楚,所谓为国为民,其实应该是为民为国,只有民众安居乐业百业兴旺,才可能有大汉的强盛,陛下真知灼见,使臣如醍醐灌顶。”

刘山神情严肃的说道:“民为国之基础,朕祭奠一下为国捐躯的将士,是朕体惜民众的举措之一,此事无须再议,朕不但要祭奠阵亡将士的亡魂,还要将他们的功绩记载在大汉英雄纪念塔中,让后人永远的记得谁才是大汉真正的英雄。”

众臣瞠目结舌,陛下这次一反常态不再与我等大臣讨论,而是直接做出了决定。

第二个议题是军事改革,但这件事却不是刘山提出的。姜维经历了这场大战,对第二军的战力憧憬万分,待到祭奠之事有了结果,便适时地提出了改革军制的建议。

这次提出反对的不是别人,竟然是首相大人蒋琬先生。说起来蒋琬也不是反对改革军制,他最担心的还是在当前军费紧张的情况下,如果全军按照第二军装备,大汉的朝廷明天就得关门。

此番言论一出,整个朝堂寂静的像太平间,俗话说当家才知盐米贵,你看看咱们首相这才当一把手小半年,那形象都成白头翁了,哪里还有原先的道骨仙风。

刘山心中万分悲催,nnd,这些大臣说起上层建筑头头是道,怎么一到该说经济基础的时候就一个个高高挂起了呢。

老子这皇帝当得,一上台就是一个烂摊子,虽然还没混到如崇祯那样吃糠咽菜的地步,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最可气的是,你们这一大群活人,一个个年龄都比老子大不说,就凭你们个个身居高位难道不应该替朕考虑考虑来钱的门道麽。

苦逼之后,刘山明白了一个硬道理,钱不是个东西,但要是没钱人就不是个东西。畅想了一番后,刘山说出了自己的设想。

改革军制是为了展示国家的实力,是安邦定国开疆拓土的必要条件。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仅是军事实力,而是经济、科技以及军事等实力的综合体现。

大汉军制改革势在必行,有钱要进行,没钱创造钱也得进行。原因无他,在当前人口不足的情况下要想提升战力,必须加强军备,以领先时代的军备抗衡曹魏是当前唯一的应对之策。

但同时,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也必须同时进行,这些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所在,绝对不能忽视。

如何改革军制,刘山则提出了两步走的对策。首先将大汉的兵马划分成龙骧虎卫两个兵种,龙骧是大汉的主力军种,虎卫则是各郡县守备的主要力量。

然后再逐步的完成各部的装备,按照先龙骧后虎卫的顺序,逐渐的补充到位。

军制改革由费祎主持,向宠邓艾姜维协助,按照第二军整训标准随即展开。虎卫作为龙骧的补充,其整训的标准类似,但更注重拒城而守方面的训练,组成大汉各城池的一道坚强巨盾。

鉴于整个大汉当前的情况,费祎说出了自己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