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战国演绎> 第152章 北渡黄河引蛇出洞,北制东打一统长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2章 北渡黄河引蛇出洞,北制东打一统长江(1 / 2)

屈原说:“那么。依照王后的意思是任由秦国坐大。骑到楚国头上來。大王乃当世霸王。天下盟主。现在秦惠文王用武力搞个什么秦、魏、韩、蜀、越五国联盟。对我楚国实行战略包围。分明是要对付楚国嘛。为何不趁秦、魏、韩、蜀、越五国联盟合围未成。先发制人。攻打秦国呢。只要将秦军打垮。什么五国联盟自然瓦解。我等大楚子民。岂容秦国的军队猖狂”。屈匄、屈庄随之附和说:“对。岂容秦国军队猖狂。我屈氏宗族上百万人愿助兵勇、出粮捐物。攻打少习关(武关)。直捣咸阳。打掉秦国的嚣张气焰。请大王下令发兵吧”。

只听郑王后厉声地说:“不可发兵攻打少习关。屈氏一脉。乃楚王之宗亲。但上百万屈氏宗人与三千多万楚民相比。孰重孰轻。秦、魏、韩、蜀、越五国兴兵。其目的不在攻伐楚国。而是秦、魏与齐国争锋。秦王怕楚国举兵北上。相助齐军。故而照会蜀、越二国出兵。以牵制楚军北上。屈大夫。本宫问你。以就目前而言。是秦军强还是楚军强。是秦国大还是楚国大”。屈原说:“那当然是楚军强。楚国大了”。

郑王后说:“既然如此。秦国在发展。楚国不也在发展。同样在发展。秦国又怎么能够骑到楚国的头上來呢”。屈庄说:“我等实在不明白。楚军既然不西取秦地。又不北上讨伐韩、魏。怎么发展呢。这不明摆着以百万之师守着疆土。看着秦国坐大吗”。唐蔑、司马淖滑说:“屈将军稍安勿躁。也许王后另有妙算。也未可知”。郑王后说:“众将军。你等若是真心为了大王和楚国。就要齐心合力、步调一致。首先打好这一仗。为楚国的千秋霸业迈出第一步”。

上柱国昭阳、昭睢说:“不知王后到底有何打算。还请明示。也好让大家都明白”。郑王后说:“打掉越国。消除楚国腹背的威胁。实现长江南北的大统一”。众人相互看视。惊讶地说:“下江东。击吴地。攻打越国”。屈匄说:“那越国地处海荒。且有四十多万大军。不论是兵力。还是国力。都不在韩国之下。若是越军固守在姑苏或是会稽。不出來决战。就算大王调动四十万大军。奔千里之遥。绕个大弯去攻打。也未必就可以图到越国”。只听郑王后一笑说:“不打则已。一打就要把越国连根拔起。一战而定江东”。

郑王后看看大家心存疑惑。便笑笑地说:“苏秦、齐王和秦王他们。都希望把楚军兵力分散。战线拉长。那咱们就遂他们的意愿。将战线拉至数千里。将战场扩大到东海之滨。有大战场。才会有大战果。大王可以率领大军北上。來个敲山震虎、引蛇出洞、釜底加薪。这样。原阳、延津一带的齐军压力自然卸掉。而齐王见大王北上攻打秦军。齐军定会南下东明攻取魏都大梁。越王定会率领大军北上。经淮水以帮助魏国攻打齐军为名。出其不意的攻打我淮北、淮南、阜阳和周口等地。这样。大王即可迅速回师。直取广陵东越。出其不意的将越军全部消灭。实现长江的大统一”。

郑王后说完。左手一扬。但听“唏”的一声。从屋角上一只蝙蝠掉落在地。便不动弹了。原來是郑王后手袖里的银针。刚才“唏”的一声。正是一根小小的银针发出。正中这只蝙蝠头部。众将见了大惊。此时方知王后郑袖真的是身怀绝技。楚怀王笑笑说:“王后。你说具体。说清楚点。什么‘敲山震虎’。什么‘引蛇出洞’。又什么‘釜底加薪’。我听了怎么迷迷糊糊的”。

郑王后笑着说:“大王率四十万大军北上。令十万精兵于洛阳北渡黄河。攻占济源和曲沃(山西运城市的东面和北面)。修鱼(河南原阳县、延津县一带)的秦军就会恐慌。秦王就会急派大军东渡黄河。增援安邑(山西运城市)。大王即命十万大军进攻函谷关。秦王则会向大王求和。或者调动大军。驰援函谷关。这样。秦国的军队被牵制在安邑、修鱼和函谷关则不少于三十万军。这已经是占秦国总兵力七十万的百分之四十几了。这对秦国來说。是不是‘敲山震虎’呀。这样。齐国军队就会南下东明(山东西南角东明县)攻打魏都大梁(现在河南省的开封市)。洛阳偃师、巩义的魏国军队就会急援大梁。这时。秦王和魏王一定会一方面调兵遣将。一方面催促蜀、越两国出兵了。我料得。四十万越国军队一出会稽。便会十万留驻在姑苏(苏州)做后应。十万驻扎在广陵(扬州)。二十万越军分二路取淮北、淮南。向周口或信阳挺进。大王即可令三十万大军回师。歼灭出广陵的二十万越军。然后兵指广陵、挥师南下。一战而定江东。这对越军來说。不就是引蛇出洞吗。而越国的军队倾巢出动。秦、魏、齐三国增兵添战。说不定韩、魏二军还会在黄河岸边开战呢。以就整个战局而言。这不就是‘釜底加薪’吗”。

司马淖滑、陈轸和上柱国昭阳说:“奇招妙计。料人之意外。一步棋。连锁三效应。全局都活了。就是北渡黄河的楚军有点悬和有点险”。 昭睢说:“楚军北上渡河。韩、魏两国的军队不拦截吗”。郑王后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过。看似危险。实是安全。楚军连同许昌、伊川驻军共有六十万之多。韩、魏两国怎么敢派军队拦截呢。何况韩、魏两国之所以向秦军屈服是迫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