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战国演绎> 第131章 怀王登基立定三宫,芈秀熊槐暗恋秋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1章 怀王登基立定三宫,芈秀熊槐暗恋秋波(1 / 2)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十一年),楚威王突然得重病而死,死时五十六岁,其子楚怀王熊槐继位,是年三十二岁,楚怀王,身高1.78米,从小喜欢舞枪弄剑,臂力惊人,身材魁伟,年少时又受到良好的楚国皇家学校教育,知书识字,既有霸气又有英姿,二十岁那年,奉他父亲楚威王之命娶楚国大将军屈武之女屈容(屈原的宗氏姐姐)为妻,二十八岁那年,也就是楚威王七年,楚、秦两国亲善联姻,太子熊槐奉父命娶了秦惠文公的妹妹赢盈为妻,秦惠文公则娶太子熊槐的宗氏妹妹芈秀为妻,三十一岁那年,也就是楚威王十年,楚、齐两国和好,太子熊槐又奉父命娶齐威王的女儿田蕙为妻,楚怀王在当太子时,常和昭睢(樊城人)、昭阳(荆门人)、唐蔑(襄阳人)一起骑马弓射、谈兵练战,四人很是投机,

楚怀王登基继位以后,便立大将军屈武之女屈容为北宫、秦孝公之女赢盈为西宫、齐威王之女田蕙为东宫,三宫当中,以北宫屈氏为最大,但不是权贵的大,而是姐妹的大,按理來说,王后就一个,其余都应该是妃子才对,可这楚怀王为什么要立定东、西、北三宫为王后,平起平坐呢,这个事说起來还有些复杂,还得慢慢來才能说清楚,楚怀王的结发妻子本來就是北宫屈容,这屈容是屈武之女,知书达礼,婉柔有加,且生得花容月貌,兰心蕙质,年小时与楚怀王兄妹相称,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心心相印,说到底,这屈容,与楚怀王三、五百年前是一家,其真正的姓氏也是羊叫声“芈”,

屈容的父亲屈武,是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的两代名将,一把长刀打遍天下,难逢敌手,跟随楚宣王、楚威王东征北战,立下了无数赫赫战功,确是楚宣王、楚威王二代的忠臣良将,深得楚威王的敬重,这屈容十來岁时也常常随着其父亲到楚王宫拜见楚威王,论起家数辈份來,这屈容应叫楚威王为叔父,因为屈武比楚威王还大两岁,楚威王看见他的大儿子熊槐与屈武的女儿屈容常常眉來眼去,感情真挚,随成全熊槐和屈容二人的感情,下旨赐婚,这屈容一下便从大将军女而变成了太子妃,可以说是鲤跃龙门,上了门槛,说真的,屈武虽然是两代名将,位高权重,在楚军将领中威信甚高,但始终是臣,连个侯爷的封号也沒有,按照周礼來说,屈容应该是和朝中重臣的儿子,或者王上的庶子相婚配,才是门当户对,而与太子婚配便有些高上门槛了,说到底,太子是未來的王位继承人,这屈容当然也就是未來的楚国王后,母仪天下,就是朝中有多德高望重的大臣和王子见了也都得恭身一拜,道一声“王后吉祥,王后千秋”,这是何等尊贵荣耀的事呀,这楚威王破格赐婚,足见其对屈武的敬重,

不但如此,屈容的远房亲戚屈原和屈庄也都跟着沾了光,这屈庄是屈原的堂兄,武功修为不错,年纪轻轻,二十岁不到,便被楚威王任为将军,而屈原比太子熊槐小十四岁,屈原十六岁那年,太子熊槐是三十岁,这时太子熊槐与屈原的宗氏姐姐屈容结婚已有十年了,这一年,屈原以探望其姐姐为借口,到了楚明宫,实际上是想到王宫里找份差事, 谋个一官半职,这屈容只有一个同胞弟弟,名字叫屈匄,也就是以后勇冠三军,战死丹阳的楚国大将军,除了屈匄,便是屈原是她的近亲弟弟了,楚威王见屈原文诌诌的,又会背背几首“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和“矣也兮”之类的东西,随将屈原留在宫里,做太子熊槐的侍读,可别小看这个太子侍读,这可是屈原日后出人头地,翻云覆雨的好机会,

果然,楚威王两年后便病死,太子熊槐继位,是为楚怀王,这屈原的太子侍读一下也就变成了国王的近侍,沒隔多久,又被楚怀王任命为近侍大夫,大夫一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相当于地方的郡守或军中大将军级别,属于中层官员,虽然在大夫的官衔上面还有上大夫、相国和军中的上柱国,但是,大夫的官衔已经上了世袭的档次,并且就算是犯了法,也不用上刑,这就是“刑不上大夫”,可千万别小看屈原这个近侍大夫,官位虽然不大,充其量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的郡守一职,但他日夜陪在楚怀王身边,在内与楚怀王谈论国事,在外也常常替楚怀王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再加上其姐姐屈容是北宫娘娘和屈氏一家三大夫,即屈匄、屈原、屈庄的赫赫权势,在当时的楚国,真可以说是翻云覆雨,权倾朝野,就连那王室宗亲,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上大夫靳尚,也差点被撵下台,赶出政坛,

可是,屈原的姐姐屈容独占后宫的日子也算有些年月,结婚八年,楚、秦两国合婚,太子熊槐便奉父命娶秦惠文公(王)的亲妹妹赢盈为妻,而秦惠文公(王)也娶太子熊槐的宗氏妹子芈秀为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楚、秦世代姻亲,从春秋到现在都几百年了,代代君王如此,到了楚怀王,自然也不例外,秦、楚两国这几百年來,通过姻亲联盟,在共同抵抗北方和中原各国列强的问題上,倒是一对生死与共,荣辱相当的好兄弟,当秦惠文公派人向楚威王提亲时,屈容的父亲屈武有看法,随对楚威王说:“秦国现在已经是虎狼之国,豺狼之师了,商鞅偷袭商淤,肯定是秦孝公的指使,至少商鞅事先是得到秦孝公的应准,否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