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他去德国当家庭教师,一度狂热地爱上了他的学生的英国籍女教师阿妮,他的第一批诗就是以这时期的经历为内容的。1903年回巴黎后同先锋派作家如阿尔弗雷德·雅里等过从甚密,创办月刊《伊索的盛宴》。他经常去国立图书馆,阅读各类神秘派书籍,写出一组幻想的故事。1904年结识毕加索。1907年与女画家玛丽相爱。过后他又写了不少文艺论文和序言,宣传现代派诗歌和立体派绘画。
1911年他发表诗集《动物小唱》(又名《奥尔甫斯的随从》)。同年卢浮宫珍藏的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失窃,给阿波利奈尔以意想不到的打击:他和一个曾盗窃卢浮宫小雕像的冒险家有联系,从而涉嫌遭到监禁,后无罪释放。但这次意外事件,加上同女友关系的破裂,使他深为悲伤。
1912至1914年,他生活在孤独之中。就在这时期,他以当时颇为新颖和大胆的手法创作了一些诗歌,收入《醇酒集》(1913)。这部诗集包括他自1898至1913年创作的诗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对法国现当代诗歌具有较大的影响。比如,在长诗《区域》中,作者不仅写了他在巴黎漫步时即兴产生的印象,同时也写了他回忆在过去呆过的地方漫游时所获得的深刻感受。眼前具体的景色同往昔幻想的事物交织在一起,淋漓尽致地抒发郁结在自己心怀的感情。这两行诗句点明了这本诗集的主题:“你唱这种炽热的醇酒犹如唱你的生活/你唱你的生活犹如喝一种烈性的烧酒。”而《米拉波桥》则撷取民间情歌的曲调,其中的叠句表现出诗人失恋后无限惆怅的心情:“黑夜来临兮钟敲响/时光流逝兮我独留下。”其他诗篇有写女友的《失恋者之歌》、《玛丽》,写地方传说的《劳莱伊》,写农村的《妇女们》,写友情的《在安德烈·萨尔蒙结婚时朗诵的诗》等。在这本诗集中,阿波利奈尔取消了标点符号,只注意呼吸和内心情感的起伏,对诗歌的音节划分和时间顺序一般不顾,以便增加朦胧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阿波利奈尔志愿参军,加入法国籍,并继续写诗。1916年,他头部负伤,作穿颅手术。回巴黎后受到一批年轻的先锋派文艺家的欢迎,同未来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作家让·科克托等一起提倡“新精神”,被奉为该派领袖。1917年创作了“超现实主义”戏剧《蒂雷齐亚斯的乳房》,并在一篇《新精神和诗人们》的宣言中表明了他不断“革新”的立场。
1918年,阿波利奈尔发表诗集《卡利格拉姆》(即《抒情的表意文字》),在诗集的标题下面,他坚持写上“1913~1916”的日期,表明这本诗集是《醇酒集》的续篇。在不少立体诗中,他进一步抛弃了传统的诗歌形式,不是自上至下一行一行地书写,而是用诗句构成图案:花、表、心等,在保持诗句可以阅读的情况下,让读者通过各种象形图案去领会大致的内容。如《刺伤的鸽子和喷泉》这首诗本身构成鸽子在喷泉上飞的图案,用鸽子象征少女,喷泉表示他在想念朋友时“思如泉涌”。这种形式主义的作品在西方现代派诗歌中也不能不算是一种创造,对后来诗歌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阿波利奈尔是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先驱,超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就是由他在1917年发明的。他起初想把自己的两幕诙谐诗剧《蒂雷齐亚斯的乳房》叫作超自然主义的戏剧,由于“超自然”这个词已有人用过,最后决定改名为超现实主义戏剧。他在该剧的《序言》中宣称超现实主义应当从自然中受到启发,但“不要照相式的模仿。当人要模仿行走的时候,他创造了轮子,而轮子同腿并不相像。他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作成了超现实主义”。阿波利奈尔十分强调的是文艺作品的独创性。
作为文艺评论家,阿波利奈尔的主要著作是《立体派画家》(1913)。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美学沉思”,第二部分是“新画家”,分析了毕加索等9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为这个当时新兴的艺术流派辩护。
散文方面,除小说《腐朽的魔法师》(1909)、幻想故事集《异教首领及其一伙》(1910)以外,阿波利奈尔还著有《被杀害的诗人》(1916),描写一个诗人生前未受到赏识,甚至被人们杀害,死后却得到了应有的荣誉的故事。
1918年5月,阿波利奈尔和“棕发美人”雅克琳结婚。同年他染流行性感冒死去,年仅38岁。他的遗稿后来陆续整理出版的,尚有几本诗集、一些论文和两出诗剧。尽管他死得较早,还来不及应用自己的理论写出更多的作品,后人对他创作的评价也不大一致,但他作为西方现代派文艺的先驱者的地位却为文学史家所公认。
美国电影演员多尔·约翰
(1918~1971)美国电影演员。生于纽约、市。原名约翰·詹纳·汤普森。曾在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艺术学校及艾文戏剧学约翰·多尔(左4)《春风化雨》,1946校学习,1941年起便在百老汇舞台上跑龙套,1944年首次在《亲爱的鲁思》里领衔演出。他第一次上银幕是1945年在影片《为了